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漕运经济利益下的明代漕运制度分析
【第一章】我国明代漕运制度研究绪论
【第二章】明代海运与漕运的制度变迁进程
【第三章】明代海运、漕运的经济社会环境对比
【4.1 4.2】中央、地方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
【4.3 4.4】漕运总督与“条块分割”体制
【第五章】大运河沿岸的中小经济利益集团及其影响
【余论/参考文献】明代漕运经济利益保障制度研究余论与参考文献
摘 要
漕运,是指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内陆交通运输系统,主要是指由南向北,通过京杭运河运送官粮、军粮以及重要的大宗物资到达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系统性工程,包括开发运河、制造船只、征收官粮、军粮等,广义的漕运还包括海运。漕运萌芽于秦汉,兴盛于唐宋,而明代则是漕运管理制度变革较为频繁的时代,对于研究漕运制度沿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明代的漕运制度大致经历了从明初"河海兼运",到永乐十三年罢海运、陆运而专营河运,以及明中后期,由于漕运积弊严重,海运优势明显,朝廷和地方中出现了关于重开海运的争论,然而海运最终没有得以实施,明代最终由海洋走向了内河漕运。
第一章首先总结了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和背景,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论述了明代漕运与海运的经济制度变迁进程,详细论述了从明初的河海兼运,到永乐年间罢海运、专行漕运,嘉靖、隆庆年间的河海之争,以及明末短暂的施行海运的制度变迁史。第三章对比了漕运、海运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各自的优劣势,说明了海运所具有的优势和技术可行性,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第四章详尽分析了明代关于漕运系统变革的中央、地方政府的决策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漕运总督这一关键节点,同时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对其条块分割体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第五章进一步研究了大运河沿岸的中小利益集团对于政府决策的影响,以求从更加立体的视角审视这一史实。
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研究法等方法,试图从漕运经济利益的角度分析明代的漕运制度,揭示这一历时数百年的历史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说明了既得利益集团对于改革的阻力是海运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希望能够弥补相关领域对于这一史实研究的不足,同时也为我国当前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漕运 明代 利益集团
目 录
摘 要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明代海运与漕运的制度变迁进程
2.1 明初的"河海兼运"
2.2 永乐年间罢海运、陆运专行漕运
2.3 嘉靖、隆庆年间的河海之争
2.4 明末短暂的施行海运
3 明代海运、漕运的经济社会环境对比
3.1 明代漕运方式的优势
3.2 明代漕运方式的弊端
3.3 海运的优势--驳斥"漂没之险、倾覆之患"的论断
4 漕运政局中的经济利益集团与博弈过程
4.1 来自中央政府的声音--以王宗沐重开海运为例
4.1.1 高拱与胶莱运河议案
4.1.2 王宗沐海运的试行与停罢
4.2 中央、地方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从漕运总督遴选的角度
4.2.1 漕运总督的设置与功能
4.2.2 夹缝中的漕运总督与"齐美尔连带"困境
4.2.3 漕运总督与地方官吏的矛盾
4.2.4 漕运总督的经济学分析--从博弈论视角分析
4.3 漕运总督与"条块分割"体制
4.3.1 漕运总督的"条块分割"的成因
4.3.2 对我国当前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垄断的一些启示
4.4 来自地方的声音--以胶莱河海运工程为例
4.4.1 胶莱河海运议案的提出
4.4.2 黄运河沿岸的利益同盟
4.4.3 胶莱运河沿岸的利益同盟
5 大运河沿岸的中小经济利益集团及其影响
5.1 成化、弘治时期土豪地主势力
5.1.1 明代地主豪强与政府的关系
5.1.2 地主豪强与地方漕运
5.2 漕运军、民在漕政体系中的作用
5.2.1 漕运的基层官吏
5.2.2 漕运军队的私货贸易
5.2.3"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反映的深刻意义
6 余论
6.1 对"利玛窦疑问"的回应
6.2 对我国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