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灭辽后,契丹人由原来的统治民族沦为被统治民族。契丹人因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着彪悍的性格和骑马善射的尚武传统,因而成为金朝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活跃于金朝的军事舞台,特别是在金朝的对外战争中契丹族将士更是重要的生力军,他们驰骋沙场、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常使金朝在对外战争中掌握主动权。鉴于目前学界对此问题关注甚少,故笔者不惮鄙陋,拟就这一问题做以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一、金朝前期伐宋战争中的契丹将士
金灭辽后,于太宗天会三年(1125) 发动了对宋战争。已经成为亡国民族的契丹将士在金灭北宋及伐南宋的战争中,攻城略地,成为金军中的一支劲旅。
女真起兵反辽后,随着战争连连胜利,宋朝方面采纳了由辽归宋的燕京人马植( 赵良嗣) 联金复燕之策,欲联金灭辽。天辅四年( 1120) 三月,金宋正式签订联合灭辽的盟约,即劲金宋“海上之盟”。金宋结盟灭辽,激起了部分契丹人对宋朝的极大愤慨,在耶律余睹等契丹降将的鼓动下,太宗天会三年( 1125) 十月,金朝全面攻宋。
金朝南下攻宋的军队中有大量的契丹人。宋人李纲曾说: “金兵张大其势,然得其实数不过六万人,又大半皆奚、契丹、渤海杂种,其精兵不过三万人。”[1]( 卷三二引《靖康传信录》,p.237) 此次攻宋之所以有大量的契丹等外族人参战,主要是因为“当时金军已出击长城以南,光靠女真军就感到兵力不足,因此,南征时征发新近置于金治下的汉人、契丹人以及西南、西北两路诸部族”。[2]( p.164) 天会四年( 1126) 八月,金军再次大举攻宋,分东、西两路大军攻取宋京师开封。两路大军中都有契丹将士。如东路军的契丹将领“耶律铎破敌兵三万于雄州,杀万余人”。[3]( 卷七四《宗翰传》,p. 1705) 据范仲熊《北记》载,天会四年( 1126) ,“黏罕陷怀州,杀霍安国。范仲熊贷命令往郑州养济,途中与燕人同行,因问: ‘此中来者是几国人? 共有多少兵马?’其番人答言: ‘比中随国相( 粘翰)来者,有达靼家、有奚家、有黑水家、有小葫芦家、有契丹家、有党项家、有黠戛斯家、有火石家、有回鹘家、有室韦家、有汉儿家”。[1]( 卷九九,靖康中帙七四,p. 730) 可见宗翰所率领的西路军也包括部分契丹将士。笔者根据《金史》统计,参加金朝灭宋战争的契丹族将士有姓名可考者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活跃在金宋战场上的契丹将领有的担任较重要的军事官职,如耶律余睹,太宗天会三年( 1125) ,被任命为元帅府的右都监。除了他的军事才能外,主要还是因为金朝军队中有很多契丹兵,统领诸军的都元帅府理当任命一名契丹族高级官员,以收拢在金军中人数众多的契丹兵。[4](p.160)契丹军队在金灭北宋的过程中也立下汗马功劳。西北路招讨使耶律涂山“率本部为先锋。至汾州( 今山西汾阳) ,遇宋将折家军,请济师并力破之。从攻太原、隆德府……”[3]( 卷八二《耶律涂山传》,p. 1835) 西南路招讨使耶律怀义“从宗翰伐宋,降马邑( 今山西朔县) ,破雁门( 今山西省代县北) ,屯兵,进攻太原,以所部别降清源县徐沟镇,遂与诸将列屯汾州之境”。[3]( 卷八一《耶律怀义传》,p. 1827) 在金军攻打太原时,招讨都监耶律马五“破宋兵于文水”。[3]( 卷七二《银术可传》,第1658) 元帅右都监耶律余睹等“逆击( 宋兵) 于汾河北,擒其帅郝仲连、张关索,统制马忠,杀万余人”[3]卷一三二《耶律余睹传》,p. 2849) ,给宋军以重创。
天会四年( 1126) 八月,金军分西、东两路攻取开封,西北路招讨使耶律涂山率军“从攻太原、隆德府”。[3]( 卷八二《耶律涂山传》,p. 1835) 西南路招讨使耶律怀义“从娄室取汾州及其属邑,遂过平阳,出泽、潞以趋河阳,所至皆降”。东西两路军合围汴京后,西南路招讨使耶律怀义“屯京西,汴城既下,宋兵之出奔者,邀击尽之”。[3]( 卷八一《耶律怀义传》,p. 1827) 西北路招讨使耶律涂山率领本部契丹兵“入汴,克洛阳……从娄室平陕右”。[3]( 卷八二《耶律涂山传》,pp. 1835 ~1836) 这些契丹族将领协助金军一路攻城拔寨,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可以说,北宋迅速覆亡与契丹将士的参战密不可分。契丹兵将大大增强了金军的军事力量,弥补了金初兵力的不足;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契丹族将领早在辽朝时就与宋军频繁交锋,熟知宋军的战略战术和军力虚实; 加之他们有久经沙场的作战经验,勇敢善战的尚武传统,在金灭北宋的战争中给宋军以有力打击。可以说,契丹将士在金灭北宋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灭亡北宋后,金军继续出兵渡江南伐,企图一举灭亡南宋政权。在这期间契丹将士依然是金军中的重要力量。参加金朝南下攻宋的契丹军将有姓名可考者如下表:
从上表看,此次出征南宋的契丹族将领有姓名可考者不多,与灭亡北宋时相比有所不同,曾出战灭亡北宋的契丹族将领中只有耶律马五继续参与南征,其余将士未见记载。据笔者考察,此次出征南宋,“余睹留西京”[3]( 卷一三三《耶律余睹传》,p. 2849) ,移剌斡里朵在天会三年 ( 1125 ) 伐宋后“有司上其功,补尚书省令史”。[3]( 卷九《移剌斡里朵传》,p. 2002) 担任中央文官。据此推断耶律涂山、耶律怀义也可能作为地方官分别治理两个招讨司。也就是说,出征北宋的契丹军将此时都各有其他任务。另外,此次南下伐宋契丹族将领的官职总体上看没有出征北宋时高,出征北宋时最高官为正三品,伐南宋时最高官为从四品,但其战绩依然很辉煌。
天会五年( 1127) 七月,金军分八路入寇两河,“契丹都统马五屯兵于平阳、契丹( 有阙字) 屯兵于慈隰”。[1]( 卷一一一引张棣《金虏节要》,p. 815) 太宗天会七年( 1129) ,金以“挞懒、宗弼、拔离速、马五等分道南伐”[3]( 卷七四《宗翰传》,p. 1698) ,耶律马五“袭康王于扬州,未至百五十里,马五以五百骑先驰至扬州城下。康王闻兵来,已于前一夕渡江矣”。[3]( 卷七四《宗翰传》,p. 1698)①移剌成“隶挞懒下为行军猛安,与宋人战于楚( 今江苏淮安) 、泗( 今安徽泗县) 之间,成以所部先登,大破宋军,功最诸将”。[3]( 卷九一《移剌成传》,p. 2016)“江宁、太平初下,宋遣谍人扇构百姓,应者数万人。”江宁府都巡检移剌温“擒其谍者,遂不敢窃发。宗弼嘉之,赐银千两、重彩百端、绢二百匹。宗弼每出征伐,未尝不在行间”。[3]( 卷八二《移剌温传》,p.1847) 在经略陕西的战争中,金宋为争夺川陕地区进行了几次大规模战争,契丹族将领耶律恕“隶前锋,取和尚原,攻仙人关,特为睿宗( 宗辅) 所知,再除太原、真定少尹”。[3]( 卷八二《耶律恕传》,p. 1841) 天眷三年( 1140) ,金朝为夺回河南、陕西之地对宋发动大规模战争。在收复河南的战争中,行军猛安移剌成与萧怀忠等“八猛安先渡。河南平,第功授宣武将军,除威州刺史”。[3]( 卷九一《移剌成传》,p.2015) 契丹将领石抹卞在此次战斗中表现更为神勇,“宗弼复取河南,与宋人战于颍州( 今安徽颍阳) ,汉军少却,卞身被七创,率勇士十余骑奋击,败之”。[3]( 卷九一《石抹卞传》,p.2018)金朝前期契丹族将士在对宋战争中为报宋朝夹攻辽国之仇,奋勇杀敌,攻城略地。契丹人认为辽朝之所以迅速败亡,宋朝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金人为履行“海上之盟”将燕地之民北迁,并告之曰: “汝之东迁,非金人意也,南朝留常胜军,利汝田宅绐之尔。”[1]( 卷一六引《平燕录》,p. 113) 这进一步引发了辽人对宋朝的怨恨。部分归附金朝的契丹将帅极力怂恿金朝攻宋,“假手借兵,报灭国之怨”。[5]( 卷二七建炎三年闰八月庚寅条,p. 545) 北宋朝臣曾说: “计议之士多前日大辽亡国之臣,画策定计所以必灭宋者,非忠于大金也,特假威以报怨耳,顷上皇误听奸臣,因李良嗣父子之怨,灭契丹盟好之国,乃有今日之难,然则因人之怨以灭人之国者,其祸可胜言哉? 必又曰灭宋之策,在绝两河怀旧之思,除邻国复仇之志而已。”[5]( 卷二建炎元年二月癸酉条,p. 50) 金朝也充分利用契丹人对宋的仇恨情绪,让他们为金朝攻宋竭力尽忠,如《大金国志》记载: “契丹旧臣降金人者,如余睹、缔里、稿里、特离不、王芮、铎剌、乙信、特可、九哥、马五、耶律晖、毛曷鲁、三宝奴、杨天吉、萧庭圭之徒,已得用事,又二太子之妻金辇公主乃辽主天祚之女,粘罕之妻萧氏乃辽主天祚元妃,各因间可入,内外劝之南侵,阴报宋朝助兵攻辽之隙。乃四来番汉乌合之众,蚁聚蠭起,燕云陷北之人,皆欲西归,故金人驱率其众,假以平州张榖为名,渝盟入侵。时药师所统‘常胜军’复乃辽水之人,亦欲乘势东归,故金人南侵也,驱久胜贪忿之徒,乘契丹报怨之势,率陷北燕云之人,燕山之失,其理必矣。”[6]( 卷三《太宗文烈皇帝一》,p.44)契丹军把亡国之恨转嫁到宋人身上,契丹人高昂的斗志加速了金灭亡北宋的进程,之后又给南宋王朝以重创。
二、金朝中期对宋、蒙战争中的契丹将士
熙宗皇统元年( 1141) ,金宋签订“皇统和议”,双方转入和平共处时期。海陵末年再次发动对宋战争。此时为金朝南征北战的契丹族将士听命于统治者的征调,为国征战。另外,金中期以来蒙古诸部落日益兴起,时常侵扰金朝北部州县地区,契丹将士成为金朝抗击蒙古诸部的重要力量。
海陵末年,为实现其一统江山的理想,执意要动用全国兵力,发动对宋战争。正隆四年( 1159)八月,海陵下令在全国诸道征兵伐宋。据张棣《正隆事迹》记载: “委户部尚书梁球,先计女真、契丹、奚家三色之军、不限丁而尽役之。修长者为正军,矮弱为阿里喜,共得二十四万。以一阿里喜副一正军,而为一类,为一十二万余。”[1]( 卷二四二炎兴下帙一四二,p. 1741)在此次征兵行动中契丹男丁被作为主要的征兵对象,几乎被征殆尽。海陵将“所签定女真、契丹、奚家军内,检其精锐者十取一二,至都统所签复三取一”,选“能射者得五千人,目曰细军”。并自负曰: “所签者数十万,但可张其势,取江南者,此五千足矣。”[1]( 卷二四二引张棣《正隆事迹》,p.1742) 海陵之所以对这支细军的战斗力如此自信,主要是因为始终在西部草原地带从事游牧生产活动的契丹军人是这五千精锐“细军”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正隆六年( 1161) 九月,被征调的契丹族将士随海陵南征宋朝,其中姓名可考者详见下表:
由此表可见,此时期参加对宋战争的契丹族将领人数明显比以前增多,且在金朝军队中多居高位,其中还有部分契丹地方官带兵参战。据《金史·兵志》记载: “( 正隆) 六年,南伐,立三道都统制府及左右领军大都督,将三十二军,以神策、神威、神捷、神锐、神毅、神翼、神勇、神果、神略、神锋、武胜、武定、武威、武安、武捷、武平、武成、武毅、武锐、武扬、武翼、武震、威定、威信、威胜、威捷、威烈、威毅、威震、威略、威果、威勇为名,军置都总管、副总管及巡察使、副各一员。”
据统计,在海陵南伐的这 32 军中至少有 4 位契丹将领担任都总管,并且战功卓着。神武军都总管完颜元宜“以大名路骑兵万余益之。前锋渡淮,拔昭关,遇宋兵万余于柘皋,力战却之。至和州,宋兵十万来拒,元宜麾军力战,抵暮而罢。宋人乘夜袭营,元宜击走之,黎明追及宋兵,斩首数万,以功迁银青光禄大夫。海陵增置浙西道都统制,使元宜领之,督诸军渡江,佩金牌,赐衣一袭”。[3]( 卷一三二《完颜元宜传》,p. 2830) 武毅军都总管石抹卞“由别道进兵。遇宋伏兵数百人,以三十骑击败之,遂下信阳军及罗山县。至蒋州,宋守将弃城遁,因取其城。顷之,军士皆欲逃归,阑子山猛安结汉军三猛安谋克劫卞还,舍于奖水之曲。卞乃阴约汉军将吏乘夜掩杀兰子山猛安,复将其军”。[3]( 卷九一《石抹卞传》,p.2019) 神果军都总管石抹荣“留驻泗州,以遏逋卒”。[3]( 卷九一《石抹荣传》,p. 2027) 另外,耶律怀义之子神都斡任西北路招讨都监“从海陵南征”[3]( 卷八一《耶律怀义传》,p. 1826) ,其所统率的军队当以西北路契丹兵丁为主。见于记载的参战契丹将领、官员还有行军千户耶律九斤、萧千户。[7]( p. 16071)②海陵南伐,不仅遭到金国民众的反对,引发了大规模契丹农牧民的反金战争,而且也未得到金国统治集团的支持,在海陵南伐途中,世宗在东京即皇帝位。南征军队于前线发生兵变,契丹将领“完颜元宜等以兵犯御营”[3]( 卷一二九《李通传》,p.2788),“弑海陵于扬州”[3 ]( 卷六《世宗纪上》,p.124) ,海陵王完颜亮死于契丹将领之手。
契丹族将士在章宗时期金朝反攻南宋北伐的战争中,也是女真统治者颇为倚赖的力量。金世宗、章宗时期奉行与宋朝和好的政策。宋绍熙五年( 1194) ,宋外戚韩侂胄发动宫廷政变,强迫光宗“禅位”宁宗,从此把持朝政。为“立盖世功名以自固”[8]( 卷四七四《韩侂胄传》,p. 13774) ,积极主张北伐金朝,收复失地。泰和六年( 1206) ,韩侂胄正式发动攻金战争。十月,金章宗下令对宋进行全面反攻,兵分九路,从东、中、西三线进攻宋朝。《金史》记载: “泰和举天下全力,驱乣军以为先锋。”[3]( 卷一一《杨云翼传》,p.2425) 可见这次反击宋朝进攻的金军以契丹等游牧民族组成的乣军为先锋。乣军一直驻守西北边疆,主要任务是抵御蒙古和西夏的入侵。章宗时期女真猛安谋克军已逐渐腐败,战斗力明显下降。金朝唯有调用世代守卫边防,仍保有彪悍尚武习俗和强大战斗力的契丹等游牧民族组成的乣军为先锋主力,反击宋朝的北伐。金宋战争的各个战场都有契丹将士的身影。西线战场,“临洮路兵马都总管石抹仲温以陇右步骑五千出盐川”[3]( 卷一二《章宗纪四》,p.278) ,在中线战场上,“宋以步骑万余列南岸,战舰百艘拒上流,相持累日。执中以舟兵二千搏战,遏宋舟兵,遣副统移剌古与涅率精骑四千自下流径渡。宋兵望骑兵登南岸,水陆俱溃。追斩及溺死者甚众,尽获其战舰及战马三百,遂克淮阴,进兵围楚州”。[3]( 卷一三二《纥石烈执中传》,p.2834) 耶律辨才“泰和中,从军南征,攻取三关,以十一骑轻身入光州。时宋已复三关,复夺而出,身被十三创。以功授冀州录事判官,转曹州司候”。[9]( 卷二七《奉国上将军武庙署令耶律公墓志铭》,p.648) 移剌塔不也“泰和伐宋,有功,遥授同知庆州事,权迪列乣详稳”。[3]( 卷一六《移剌塔不也传》,p.2346)此次金宋战争,契丹族将士被委以重任,多次打败宋军的进攻。直到泰和八年( 1208) ,金宋签订“嘉定和议”,再次恢复和平关系。
金朝北疆分布着鞑靼、蒙古、山只昆、塔塔儿、广吉剌、合底忻等众多的草原游牧部族。自熙宗朝起,草原诸部寇抄金边地的事件时有发生。天眷元年( 1138) ,“女真万户呼沙呼北攻蒙古部,粮尽而还,蒙古追袭之,至上京之西北,大败其众于海岭”。[5]( 卷一三三,pp. 2142 ~2143) 熙宗派宗弼率大军北伐鞑靼,“金伐蒙,为所败”。[6]( 卷一《熙宗孝成皇帝二》,p. 154) 皇统六年( 1146) 八月,熙宗“复遣萧保寿奴与之和,议割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团塞与之,岁遗牛羊米豆,且册其酋长熬罗孛极烈,为朦辅国主,至是始和,岁遗甚厚”。后来金朝“用兵连年,卒不能讨”,只能“遣精兵,分据要害而还”。[6]( 卷一二《熙宗孝成皇帝四》,p.176)海陵时期草原诸部日盛,对金朝北疆构成的威胁愈加严重。正隆六年( 1161) 七月,海陵在给宋使徐嘉的公文中说: “向来北边有蒙古、鞑靼等,从东昏王( 熙宗) 数犯边境,自朕即位,久已宁息,近准边将屡申此辈又复作过,比之以前保聚尤甚,众至数十万。”[1]( 卷二二九炎兴下帙一二九,p.1649) 正隆、大定之交,北边爆发契丹农牧民反金斗争,削弱了金朝北边的防御力量。草原诸部落乘机而起,活动频繁。为防御诸部的入侵,世宗下令在泰州( 今吉林省白城市东南) 、临潢( 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等边界地区修筑边壕。大定七年( 1167) 七月,“甲戌,诏遣秘书监移剌子敬经略北边”。[3]( 卷六《世宗纪上》,p. 139) 大定八年( 1168) 十二月,“戊子朔,遣武定军节度使移剌按等招谕阻革菐”[3]( 卷六《世宗纪上》,p. 143) ,但未能成功,草原诸部侵边日益频繁。
章宗时期,“北部广吉剌者尤桀骜,屡胁诸部入塞……合底忻者,与山只昆皆北方别部,恃强中立,无所羁属,往来阻卜、广吉剌间,连岁扰边,皆二部为之也”。[3]( 卷九三《宗浩传》,p. 2073) 为解决北疆草原诸部寇边问题,金廷一面继续在北疆修筑界壕等防御设施,加大防御力度,一面积极准备对草原诸部用兵。明昌五年( 1194) 二月,章宗“命宣徽使移剌敏、户部主事赤盏实理哥相视北边营屯,经画长久之计”。[3]( 卷一《章宗纪二》,p. 232) 九月“命上京等九路并诸抹及乣等处选军三万,俟来春调发,仍命诸路并北阻卜以六年夏会兵临潢”。[3]( 卷一《章宗纪二》,p. 233) 金朝北疆与草原诸部接壤的西北、西南、东北诸路是契丹等游牧民族的驻牧地,因此从群牧和诸乣中选征的三万大军当以契丹人为主。这支军队深谙草原游牧民族的军事特点,成为章宗朝抗击草原诸部的寇抄,深入草原打击反金诸部的主要军事力量。
明昌六年( 1195) 正月,蒙古诸部再次入侵,“北边有警,聚兵围庆州( 今辽宁林西县北庆州故城白塔子镇) 急”。[3]( 卷九四《瑶里孛迭传》,p.2095)五月,章宗派左丞相夹谷清臣坐镇临潢指挥作战,清臣令“宣徽使移剌敏为都统,左卫将军充、招讨使完颜安国为左右翼,分领前队,自选精兵一万以当后队。进至合勒河,前队敏等于栲栳泺( 在今呼伦湖一带) 攻营十四,下之,回迎大军,属部斜出掩其所获羊马资物以归”。[3]( 卷九四《夹谷清臣传》,p.2085) 尽管金军取得了重大胜利,但阻卜等部叛金的问题并未解决。十一月,完颜襄进驻临潢。十二月,出击大盐泺( 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额吉纳尔苏木附近) ,与大盐泺附近的广吉剌部发生激战,战争一直持续到次年二月。大盐泺群牧使移剌睹等率契丹军参战,不幸“为广吉剌部兵所败,死之”。[3]( 卷一《章宗纪二》,p. 238) 这次战争非常激烈,大盐泺一带的广吉剌部在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暂时不敢犯边。可见金朝中期,其军队中的契丹将士仍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尤其是在对草原诸部的战争中,是金朝统治集团所依靠的生力军。
三、金朝后期对蒙、宋战争中的契丹将士
从章宗后期开始,金朝国势渐趋没落,猛安谋克腐败现象严重,军队战斗力日益下降。卫绍王大安三年( 1211) ,蒙古对金全面开战,后来宣宗又挑起对宋战争。在北对蒙古、南对宋朝腹背作战的严峻形势下,契丹族将士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金朝后期契丹族将士在抗蒙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泰和六年( 1206)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
卫绍王大安三年( 1211) ,蒙古开始全面攻金,到宣宗时战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期间涌现出一些抗蒙的契丹族将领,其中有姓名可考者详见表4。
由表 4 可见,在金政权处于风雨飘摇时期,依然有诸多忠于金朝的契丹将领积极抗蒙。从这些将领的官职上看地位都较高,如移剌蒲阿为枢密副使、移剌铁哥任河北东路兵马都总管、移剌众家奴权元帅右都监、石抹仲温为镇南军节度使、移剌古与涅任安化军节度使等。
大安初年,蒙古进攻兴中府( 辽宁辽阳) 时,同知兴中府事移剌福僧“督民缮治城郭,浚濠为御守备”。蒙古军队“攻其北城。福僧战其北,使备其西,薄暮果攻其西,以有备乃解去”。[3]( 卷一四《移剌福僧传》,p. 2296) 崇庆元年( 1212) 秋,蒙古大军进攻广宁,“大兵薄城,其子铜和尚率家奴拒战,广宁赖之以完”。[3]( 卷一四《移剌福僧传》,p. 2297) 移剌众家奴是金末抗蒙的主要将帅之一。宣宗兴定四年( 1220) 二月,金朝实行九公封建,移剌众家奴被封为河间公,“以献、蠡、安、深州、河间、肃宁、安平、武强、饶阳、六家庄、郎山寨隶焉”。兴定末,移剌众家奴所辖州县皆不守,元光元年( 1222) “移屯信安,本张甫境内……是岁,与甫合兵,复取河间府及安、蠡、献三州,与张甫皆迁金紫光禄大夫。二年,众家奴及张甫同保镇安,各当一面”。众家奴向哀宗献策,“镇安距迎乐堌海口二百余里,实辽东往来之冲。高阳公甫有海船在镇安西北,可募人直抵辽东,以通中外之意。
若赏不重不足以使人,今拟应募者特迁忠显校尉、授八品职,仍赏宝泉五千贯。如官职已至忠显八品以上者,迁两官、升职一等,回日再迁两官、升职二等”。哀宗从之。由于抗蒙有功,众家奴“累官河间路招抚使,遥授开州刺史,权元帅右都监,赐姓完颜氏”。[3]( 卷一一八《移剌众家奴传》,p.2576)这时期很多契丹将领的民族心态与金前期比已有所不同。他们出生于金朝,其中一些受到重用的契丹将领,早已认同金朝是自己的祖国,因此在抗蒙战争中忠心不二,尽忠职守。如移剌蒲阿“本契丹人,少从军,以劳自千户迁都统。初,哀宗为皇太子,控制枢密院,选充亲卫军总领,佩金符。元光二年冬十二月庚寅,宣宗疾大渐,皇太子异母兄英王守纯先入侍疾,太子自东宫扣门求见,令蒲阿衷甲聚兵屯于艮岳,以备非常。哀宗即位,尝谓近臣言: ‘向非蒲阿,何至于此。’遂自遥授同知睢州军州事,权枢密院判官,自是军国大计多从决之”。[3]( 卷一一二《移剌蒲阿传》,p. 2470) 金朝濒于亡国之际,移剌蒲阿率领金军一直与蒙古军周旋,连连收复失地。正大三年( 1226) 八月,移剌蒲阿复曲沃及晋安。[3]( 卷一七《哀宗纪上》,p.378)正大六年( 1229) 八月,移剌蒲阿再复泽( 今河北平泉南察汉城) 、潞( 今山西长治市) 。[3]( 卷一七《哀宗纪上》,p. 381) 次年正月,解庆阳之围。[3]( 卷一七《哀宗纪上》,p. 382) 哀宗开兴元年( 1232) ,移剌蒲阿等率金军与蒙古最后决战于三峰山( 今河南禹县西南) ,兵败被杀。[3]( 卷一二一《移剌蒲阿传》,p. 2474)此时期为金朝誓死效忠的契丹族将领还有移剌古与涅、耶律贞、移剌阿里合等。移剌古与涅“安化军节度使。贞佑初,大元兵取密州,古与涅率兵力战,流矢连中其颈,既拔去复中其颊,死焉”。[3]( 卷一二一《移剌古与涅传》,p. 2640) 贞佑间,左将军耶律贞“奉旨分领关陕军。朔方兵猝破潼关,主帅讹可力不支,失利于乾石壕之闲,将卒多被俘执。公义不受辱,引佩刀自刺,且投大涧中。刺不殊,下涧数丈,碍大树而止。明日朔方兵退,左右求公,得之,扶舁归洛阳。事闻,朝廷驰遣尚医救之”。致仕后居洛阳,蒙古大军陷金昌府,耶律贞“族属有在朔庭秉大权者,得公兵乱中,将由孟津渡北行。公叹曰: ‘吾家世受国恩。吾由侍卫起身,至秉旌节,向在乾石壕已分一死,今北行,欲何求耶?’乃不食七日而死”。[9]( 卷二七《漆水郡侯耶律公墓志铭》,p. 649) 兴定四年( 1220) 正月,霍州刺史移剌阿里合“移霍州治好义堡。大元兵至,阿里合力战不能敌,兵败被执。诱使降,阿里合曰: ‘吾有死无贰。’叱使跪,但向阙而立,于是丛矢射杀之”。[3]( 卷一二二《移剌阿里合传》,p. 2667)上述为国征战的契丹族将士,给蒙古军以重创,为保卫金朝北疆立下汗马功劳,虽然他们的征战不能扭转金朝败亡的命运,但是为金朝的苟延残喘赢得了一些时间。
在蒙古全面展开攻金战争后,金朝北部失去大片领土。贞佑二年( 1214) ,宣宗被迫迁汴,贞佑四年( 1216) ,中都失守,国土日益局蹙。为扭转局势,宣宗把希望寄托在南侵宋朝上,动用主要兵力全线攻宋。此次的金宋战争中也有契丹族将士参与,如石抹仲温、移剌蒲阿等。贞佑二年( 1214) ,“宋人攻秦州( 今甘肃天水市) ,统军使石抹仲温击却之”。[3]( 卷一四《宣宗纪上》,p. 303) 但由于金军已江河日下,毫无战斗力,此次“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3]( 卷一一二《完颜合达传》,p. 2468) ,使“精锐皆尽,而两国俱弊”[3]( 卷一三四《夏国传》,p. 2876) 。正大元年( 1224) 六月,“哀宗遣枢密判官移剌蒲阿率兵至光州,榜谕宋界军民更不南伐”。[3]( 卷一七《哀宗纪上》,p. 375)但次年十月,“移剌蒲阿及宋人战于光州,获马数千,杀人千余而还”。[3]( 卷一七《哀宗纪上》,p.376) 战争依然没有停止。此时金政权已经摇摇欲坠,随着蒙古大军的步步进逼,金朝最终灭亡。
综上所述,在金朝的对外战争中契丹族将士发挥了积极作用,无论是南征宋朝还是北抗蒙古,契丹军将都战功卓着。尤其是一部分契丹人受到了女真统治者的重用,在民族心态和政治立场上与女真政权保持一致,已经认同了金朝的统治,认为自己是金朝的臣民,在传统的儒家忠义观念影响下,形成了为金国尽忠,为女真皇帝尽忠的观念。特别是金末,在金蒙战争中这部分契丹人积极抗击蒙古,浴血奋战,即便是到了金朝大势已去,亡国在即的形势下,仍然有契丹将士誓死效忠金国,不惜献出生命。在金朝的对外战争中,契丹族将士可谓是金朝重要的有生力量,他们的积极参战给敌国有力打击,甚至延缓了金朝的灭亡。
参考文献:
[1 ]( 宋) 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日]外山军治着,李东源译. 金朝史研究[M]. 哈尔滨: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8.
[3 ]( 元) 脱脱. 金史[M]. 北京: 中华书局,1975.
[4] 程妮娜. 金代政治制度研究[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5 ](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 ]( 宋)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 大金国志校证[M]. 北京: 中华书局,1986.
[7]石刻史料新编[M]. 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1982.
[8 ]( 元) 脱脱. 宋史[M]. 北京: 中华书局,1977.
[9 ]( 金) 元好问着,姚奠中编. 元好问全集[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明代中国和平对外关系探析 | 宋代茶文化对外传播路线图及其意义 |
钓鱼城之战中的“炮战”新议及其历史意义 | 北宋国子监刻书校勘、写样刻板及印刷发行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