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孙中山“中华民族”建设思想探究
绪论:孙中山“中华民族”建构观研究绪论
第一章:中国传统民族观与多民族国家国族建构路径选择
第二章:孙中山“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孙中山对“中华民族”建构路径的思考
第四章:对孙中山“中华民族”建构思想的评价
结语/参考文献:孙中山建设“中华民族”理论思想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摘要
清末民初,思想界在回答中国应该如何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这一时代的核心议题时,创造性地提出"中华民族"概念,为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提供了中国本土化的多民族国家建构道路。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孙中山对"中华民族"建构的探索集时代之大成,开启了中国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的道路。
孙中山持中西调和的文化观,兼收中西古今,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吸收中西文化传统中有利于民族团结与凝聚的元素,从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中华民族"建构理论。孙中山的"中华民族"建构思想经历了从"一族一国"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大中华民族"的思想转变。他的"中华民族"建构思想体现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始终坚持国家的统一与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决。
在建构"中华民族"的路径选择上,孙中山的思考和探索体现了显著的中国文化性格。在处理各民族的关系上,他强调汉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责任与担当,与费孝通先生的"凝聚核心"理论有极大的一致性,突出了汉族在实现中华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中的重要角色;在构建国族团体上,孙中山并非如新文化运动派视新旧为截然对立之物,而是以开放的文化心态,认为中国需要恢复固有道德的精粹,强调中国传统道德对民族团结和民族精神恢复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促进中华民族复兴问题上,孙中山坚持王道的民族主义,强调具有普遍感召力的"大同理想"的新文明在复兴中华民族、增进中华民族认同中的重要性。
孙中山的"中华民族"建构思想开了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建构的端绪,奠定了此后"中华民族"建构的基调,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代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孙中山对中国各民族缺乏了解以及对"民族"的诸多误解,他的"中华民族"建构思想是未竟之业,这个任务只有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实践,最终由费孝通先生睿智地概括总结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今天,"中华民族"建构仍然处于未完成的状态,我们依旧要重新回到孙中山思考"中华民族"建构的问题意识,在总结其"中华民族"建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再出发。
关键词:孙中山,中华民族,国族建构
目 录
摘 要
绪 论
(一) 研究意义与问题意识
(二) 研究现状
(三)论文结构安排
一、中国传统民族观与多民族国家国族建构路径选择
(一)中华传统文化取向的民族观
(二)"国族"建构的中国路径选择
二、孙中山"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
(一)从"五族共和"到"中华民族"
(二)"中华民族"建构的两个阶段
三、孙中山对"中华民族"建构路径的思考
(一)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帮扶:合力促成中华民族的独立
(二)以固有道德恢复民族精神:结成强大的国族团体
(三)王道的民族主义:以文明的复兴引领中华民族的复兴
四、对孙中山"中华民族"建构思想的评价
(一)孙中山的"中华民族"建构思想并非"大汉族主义"
(二)孙中山的"中华民族"建构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三)孙中山的"中华民族"建构思想开了二十世纪"国族"建构的端绪
(四)孙中山的"中华民族"建构思想的未竟之业
结 语
参考文献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检讨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历程范式 | 中国政治思想史编纂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之历程 | 以“仁”为核心的“王道”思想探讨 |
李东阳的政治理论思想探究 | 《论语》中“和合”政治思想意蕴与价值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