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指所处时代的建筑所透露出来的创作思想、观念意识、精神面貌等等。作为具备独特地理环境的四川,其建筑文化和其他区域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显示出独特的巴蜀建筑文化内涵。
一、道家"法自然"文化
建筑的发展与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平原、山地或者是丘陵各有不同。自然环境虽然会影响建筑的发展,但是建筑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随着地理位置、建筑时间、建筑材料等的不同,出现了与之相应的建筑文化。[1]
四川古建筑就属于非常优秀的古建筑之一,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尤为突出。在自然与环境的搭配上做到了"天人合一",体现了道家学派的"法自然"学说精神,完美呈现了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
四川建筑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格外注重环境绿化和园林化。大多数寺庙宫观的建筑都侧重环境的自然化,人工环境大都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各寺观园林围绕,天然成趣。由于精心维护,以及对许多古建筑内环境的绿化,为古建筑增色不少。朗朗的殿堂,参天的松柏,为庭院增加了神秘色彩。寺庙外环境竹林相接山林,绿荫环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寺院的建筑也别具一格,常依山而建,运用自然的山体充当寺院的围墙。山上的寺院通常以天然的山门作为牌楼,寺院空间绵延于山体之间,体现着十足的韵味。山林中坐落着建筑群体,这些建筑群体和大山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共同组成了整个山体森林的大环境。峨眉山诸寺庙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青城山众宫观亦是如此,它的山水风景寺观园林组成了一幅自然风景的长卷,使得这两座山盛名传扬,"天然图画",这是青城山一处牌坊扁额的题词,同时也是这两座山水风景寺观园林的真实写照。从古至今,朝山览景,就是游客聚集的地方。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城镇里的寺观园林和文人园林在布局方面也做出了大胆改进,山林野趣也成为一道景观。围墙不再是寺观园林的分化带,它与城镇环境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工绿化相结合,形成自然的围墙。历史文化名人的纪念园林组成了极富特色的巴蜀名园,它们散布于川西平原,比较着名的包括成都望江楼、武侯祠、杜甫草堂和眉山三苏祠。除此之外,新都挂湖、新繁东湖、崇庆罨画池和邛崃文君井也极富特色。
另外,四川的建筑文化还体现在广大的城乡民居方面,他们的住房非常注重人居环境的绿化,这种建设风格形成着名的"林盘文化".而这种环境形态同样出现在川东巴渝山地,并且和周围的梯田层层呼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梯田文化".建筑物与山川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形成了生动的田园生活场景图画,真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画面。
四川建筑的第四个特色是讲风水,注重相地。中国传统的风水术同时也被称为"山水之术",看似迷信,但它却是环境生态美学的体现。这是古人传承下来的一种择居环境观,仁山智水美人是它所追求的住居境景。
这种观念在四川建筑文化中渗透较深。"房盖弯、坟造尖",这是中国房屋建筑学中非常流行的谚语,人们普遍认为山弯避风处是建造住房的首选地方,而丘岗避湿处最好作为坟地。所以,人们在建房之前,环境要作为考虑的首要条件,风水学说渗透于整个建筑文化。来自于生活实践的建筑风水文化有很多,除了背负龙脉镇山为屏,左右砂山秀色可餐,天心十道穴位均衡,还有正面临水环抱多情,前有朝案呼应相随,南向而立富贵大吉。虽然经过历史的洗礼,但在四川还有好多这种风水模式的典型例证,在阆中、眉山和大足等地不难发现这样的建筑,在巴中、达县等地也有看到。
纵观川内古建筑,都或多或少地与周围山水的环境相关。其设计原则多遵循 "在典型环境中创造典型性格"的理论。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人工环境自然化结合自然环境人工化的风水环境观,才是"法自然"原则的最高层次体现。
二、朴实率真的民间文化
四川处于中国南部,而在封建割据的时代,由于山川阻隔,这里的建筑远离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所以形成了与北方的建筑文化完全不同的局面。在建筑格局上没有固定的模式,依据地形地貌以及建筑材料的不同,形成了活泼自然、质朴率真的建筑风格。最典型的是民居所采用的依据地形而建的十八法,无论官家建筑还是宗教建筑都受此影响。所以,包括民居在内的四川民间建筑与四川古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条石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就是这种建筑最好的写照。穿斗式和捆绑式是四川民居结构的主要方式,另外还有土石墙搁柃式。捆绑在一起的竹木是木构穿斗方式的主要用料,而竹蔑、棕绳是辅料。竹编夹泥墙套白多用作围护结构,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深色木构架。通气性是这种墙壁的优势,所以它又被称为 "会呼吸的墙"[2].屋面的设计往往采用薄薄的小青瓦加上通花漏空屋脊,其风格体现为轻盈明快。与周围民居风格相呼应的还有山地寺庙,峨眉山古建筑就是典型的建筑实例。其中最吸引游人、香客的就是既可以朝山拜佛,又可以住宿休养的建筑。成渝官道上若干同乡会馆建筑也遵循了这一建筑风格,只是宅院有大小的区分罢了。
除此之外,四川的建筑文化还体现在其装修上,相对于色彩而言,清淡雅致是其原则。也就是说,在图案及用色上都受一定的限制。"三雕三塑"均不铺张,但要求工艺的精湛。漆的用料要遵循保持材质本色的原则,以黑、红为主,并可适当加金,也可以采用熟桐油罩面的方式。另外,"瓷片贴"也是四川建筑的装饰手法,它是在装饰物表面粘贴各式各色的碎瓷片,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花纹,这种方式主要用于脊饰装饰,既节约钱,又美化建筑,从中可以体现出四川人朴实的民俗民风,也体现了他们率真的审美趣味。
三、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
在建筑艺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巴蜀建筑文化不断地吸收一切可以借鉴的元素,同其他风格的建筑文化碰撞、交流,并不断融合。巴蜀建筑文化从秦汉时期开始,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与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有很大关系。
首先是秦朝时就有大量的中原人进入到川、渝等地;三国时期的蜀国为开发巴蜀之地也做了不少贡献;唐玄宗也曾经在蜀中躲避战乱;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发生了两次移民活动,而且规模都比较大,当时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此外还有福建、浙江等地的许多人都选择了定居四川。大规模的民族迁移活动造成巴蜀建筑文化一方面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积极与之融合,实现自身发展。同时,又因为巴蜀之地并存多种建筑文化类型,导致当时巴蜀区域的建筑文化展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3].
清朝嘉庆时期的《江安县志》这样记载:"五方杂处,俗尚各从其乡".随移民前来的还有不同区域下的建筑艺术,所以原住地很近的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统一的建筑文化形式,以缓解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关于这一点,四川同乡会馆建筑可以鲜明地体现出来。
四川地区分布着很多外省的会馆,人们更是通过"八大会馆"的说法来形容当地的会馆之多。以江西会馆为例,它也被人们称作万寿宫,建筑上突出封火马头墙的风格。两广会馆也被称作南华宫,装饰颜色特别艳丽,而且讲究奢华的风格。两湖会馆也被称作禹王宫,不光建有高耸的牌楼,而且牌楼上的雕饰十分精致、形象。
宗教类建筑也能体现出多元文化的融合。尤其是清朝之后,文化领域更是显现出儒、佛、道三教合流的发展特征,这一点在建筑文化中也能体现出来。如今,我们如果观察四川保存下来的佛寺、道观以及祠堂,会发现这一现象并不鲜见。举例来说,峨眉山报国寺本是佛教圣地,可是七佛殿居然会出现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的雕像。再如,大足宝顶山石窟寺也保存着太上老君骑青牛的雕刻作品。此外,大足还有大量借助于佛教形式反映儒家、道家文化的石刻艺术形式。还有阆中的巴巴寺在建筑风格上体现出中西合璧的思想,雕刻艺术十分精美,是典型的的巴蜀风格。而从整体上来看,该建筑又带有一定的伊斯兰特点,是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精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从清朝末年被西方列强打开大门时起,就开始出现欧洲风格的建筑,如西式的天主教堂最先出现,然后开始出现中西结合式建筑,而且这种建筑的分布地区也十分广泛,无论是川内还是塞外,都遍布欧洲风格的建筑,就连乡村建筑风格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举例来说,长达半里的大竹清河场的建筑全部采用连续拱廊柱式骑楼风格,可是,柱头却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题材形象,尽管令人感到忍俊不禁,可也不禁感叹二者的和谐、统一,独树一帜。这些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不但显现出四川人民的幽默、风趣,而且也体现出巴蜀文化的包容与博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巴蜀建筑艺术带有浓重的巴蜀之风,如洒脱、灵动、素雅、飘逸等。巴蜀建筑具有系统性、创新性和多元性,这几种风格特征共同涵盖在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巴蜀建筑中。巴蜀特殊的地域条件,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巴蜀建筑风格,它需要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继续发扬光大,在建筑领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侯幼彬。国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31.
[2]曾竞钊等。川东南地区民居典型夯土墙体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10):182-184.
[3]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21.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文物古建筑的火灾预防措施 | 晋祠古建筑主殿圣母殿的抗震方法 |
北京古建筑中的青白石梁板受弯性能试验分析 | 衡阳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加强对策 |
宁波常见古建筑装饰图案的保护与开发 | 西安古建筑潜在火灾危险性及消防对策 |
古建筑火灾危险性、预防措施及扑救对策 | 决古建筑消防安全问题的方法对策 |
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地震破坏形态及抗震加固方 | 古建筑工程修缮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