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对近代政治进程的推动及当代启示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17
一、概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于南京宣布中国民国的正式成立,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人的劝说和逼迫下,清宣统皇帝退位,终结了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也随之宣告灭亡。[1]回顾历史、结台史实,这场属于旧民主主义的辛亥革命虽然没能彻底的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但却是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新时代的重要转折点,它对推动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展和开启近代政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啊意义,为中国政治奠定了全面近代化的基础。
对近代中国的诸多影啊和改变,进一步将运用和升华为对如令政治现代化的历史启示作用,所谓政治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的政治形式向现代的、完善的政治形式转变的过程,具体来讲,是要实现政治权威的理想化、政治功能的专门化和政治参与的扩大化等,通过不断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使得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活动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和开展,从而使得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更好的为其经济基础服务。
二、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政治进程的推动作用
(一)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回顾历史,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一直处于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腐朽的政治制度导致落后的社会发展从而产生岌岌可危的政治局面,由此,改革旧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建立新的民主政治制度便成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辛亥革命之前已有很多仁人志士做过相关的探索和改变,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旧制度的根基。然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采取了武装的革命方式,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转变,不断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近代化。第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和资产阶级宪政的开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2]南京临时政府创立后,、《临时约法》设计出了“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等政治体制,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第二,新的民主政治形式和构架的创建。
《临时约法》确立了议会、责任内阁制、五权宪法等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形式,为中华民国设立了一套政治制度的构架,还提出了权能区分的原则来实现民权,成立参众两院的国会以表达民意等。第三,近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创立[3]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随后,各种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和社会团体随着民主制度的建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二)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政治文化的世俗化通俗来讲就是:相信科学,相信创造,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来认识世界并且改造世界,对新事物和新思想秉持开放的态度。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有以下基本表现:第一,法治精神的树立。辛亥革命开创了由“人治”向“法治”的政治统治的转变,实现了“宪政之治”的新发展。中国民国国会的召开,制定了新的宪法和法律,自此,儒家圣王的传统被一种新的观念和法统所取代。[4]第二,近代中国社会心理的变更。在民意表达方面,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共和政体更倡导民权的实现,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同时在日常行为模式方面,缠足恶习、称谓习h}、等级观念等都被新的行为模式所取代,因此,辛亥革命引起了社会心理的不断更新。
(三)辛亥革命促进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的扩大化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的影啊,表现在:第一,确立了政治民主的原则、《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的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宗教、阶级之区别”并且提出了相应的人身、言论等自由和选举、被选举、诉讼等权利,并且提出了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等民主原则。[5]第二,扩大了政治参与的范围。民主共和制的建立,使得传统社会政治保守封闭以及被少数人控制的局面被打破,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人民参政的范围和程度,仅1912年间,各种社会团体达到了300多个。同时,工人也建立自己的组织参与政治,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并且人民群众也参与了这个体系,还出现了女子参政的风潮,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华民国政治参与主体和范围的扩大,有利于政治稳定。
除此之外,辛亥革命还起到了推动近代中国政治关系的明确化等作用,但同时也具有一些政治局面混乱、发展条件薄弱等历史局限性,尽管如此,辛亥革命这一伟大的实践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依然是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这些积极作用影啊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总结的,并将其更好的运用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过程中。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辛亥革命期间三种重要的旗帜
相关论文推荐: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教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 英、法舰队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探析 |
辛亥革命文字——“排满”宣传 | 东北地区徐镜心的革命活动探析 |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参与者 | 辛亥革命前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关系研究 |
清未民初变迁中程德全与张謇的关系 | 陕西辛亥革命的基本概况与历史意义 |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分析 |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局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