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鸿隽(1886-1961)是提倡近代科学思想的先锋,也是民初科学事业的拓荒者。但是,一直以来对其科学思想的研究未能得到足够之重视。直到近年来,才有学者对任氏思想作研究与评价,其着眼点主要是任氏教育与科学事业方面的成就,本文在前人的研究之上,对任氏之思想与事业作一综论。
一、任鸿隽与科学救国
任鸿隽,生于四川垫江(今属重庆),祖籍浙江,祖父辈因避洪杨之乱逃至四川,其父亲捐官至垫江县典史。1904 年,他冒籍参加巴县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考取了第三名秀才,同年又考进了四川废除科举后创办的第一个新式学堂---重庆府学堂,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07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高等预科甲班,次年东渡日本,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应用化学,当时其选择学习化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学习制造炸弹的方法,为革命服务。其早年思想,完全是为“革命”二字所支配。1911 年,时年 25 岁的任氏,弃学回国,参加革命,武昌起义后担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同年底,赴美留学,入康奈尔大学,后来又入哥伦比亚大学。在美期间,任氏的治学方向仍然是应用化学,此时他学习化学的目的不再是制造炸药了,而是立志用化学振兴中国之工业。
此时,任鸿隽由一个“革命青年”蜕化为“志在科学”留美学生,正反映了当时部分知识青年“科学救国”的理想和抱负。
1914 年,任鸿隽与同学杨杏佛、胡明复、赵元任等十余人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任氏于 1918 年学成归国,中国科学社也从美国迁回国内,社务之发展与科学之推进,成了任氏终身的志业。以后,任氏除了积极拓展科学社的业务之外,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化学教授、北洋政府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1923 年底,担任东南大学副校长。1925 年,重回北京担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专门秘书兼干事长,此后十余年,专为推进科学文化而努力。直到九一八事变,1935 年,任氏辞去中基会职务,担任四川大学校长,后因其夫人陈衡哲教授目睹川大女学生嫁给军阀当姨太太而不以为耻,遂在《独立评论》上撰文抨击川人性格,此举遭到川人反击,任鸿隽愤而辞职,回京继续担任中基会职务。抗战之后,应蔡元培之邀,担任中央研究与化学研究所所长兼总干事。解放后,继续主持中国科学社,1961 年病逝于上海。
二、任鸿隽的科学观
1904 年,任鸿隽创办中国科学社的同时在美国创办《科学》月刊,其在发刊词中指出“:世界强国民权国力之发展,莫不根植于学术思想之进步。学术门类已众矣,而吾人独有取于科学。”任氏此后一直大力宣扬科学的社会功能,积极传播西方科学和知识,以达科学救国之目的。
1.科学之理念。从 1904 年之后的十余年的时间里,任氏在《科学》月刊发表文章五十余篇,系统地阐释了他自己的科学观。任氏认为“科学救国”不同于“技术救国”,科学的本质任务是追求真理,是一种纯粹的学术研究活动,是非物质的,是非功利的。“科学救国”乃是从事科学研究,追求科学之真知,不管是研究自然现象还是研究人类社会,只要是追求真理,都可以称之为科学。任氏还指出科学共同体之重要性,称之为学界,是少数人为学而成立的,是不图名利的,是以向学为宗旨的。
2.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任氏在《科学》月刊上多次撰文强调科学的本质是事实,而不是文字,更不是艺术,是一种探知事实的精神,非物质的。归结而言,科学的精神就是两个字:求知。那么,如何去求知呢?他说“:要懂得科学,须懂得科学之构造,要懂得科学之构造,须懂得科学构造之方法。”科学既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为求正确的知识,须有一个逻辑法则。依据他的解释,逻辑归纳的要点有:第一,由事实的观察而定一假说;第二,由此假说演绎起结果;第三,以实验考查起结果之现象,是否合于其预期者;第四,假说既经实验,合于事实,乃可定其为代表天然事实之科学律。大致经过观察、实验、分类、分析、归纳、假设、学说与定律等步骤。而这些假设与学说“,既是为研究方便起见,拿来解释现象的,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理由”,未得最后学说以前,所有假设皆可因与事实不合而抛弃,这正是科学家的真精神之所在。
3. 科学之本土化。任氏一直倡导科研机构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对国外科学研究组织作了分类介绍,国外的研究机构大概可以分为四类:第一,大学之研究科;第二,政府建立之局所;第三,私人建设之研究所;第四,制造家之实验厂。那么哪种研究机构最适合于中国呢,哪种研究机构最能够促进中国科学的本土化呢?在他看来,政府工厂非旦夕可改良,私人亦困于环境不易实行,唯有学校与会社。在任氏的力主下,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 1922 年在南京成立,是大力推进会社研究机构进行科学研究的样板,这对科学本土化的发展有促进作用。1929 年,他明确地提出了“科学中国化、中国科学化”的口号。任氏的理想,不仅是针对科学研究而言,亦扩及到科学教育方面。对于中国科学本土化的实现,除了依赖于科学研究机构之外,最大的推动力则来自于科学教育。
三、任鸿隽的科学事业
1.中国科学社。1914 年任氏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的最初动机只是想创办一个科学期刊,次年《科学》月刊在国内发行不久,社员即感觉到,要想达到“振兴科学、提倡实业”的目标,单靠发行一个杂志是不够的。乃推举任鸿隽、胡明复、邬秉文三人起草社章,任氏比较了英美德法各国科学社的同异,基本上以英国皇家学会为楷模,所草拟的章程于 1915 年 10 月 25 日由全体社员表决通过,并组织董事会,并选举任鸿隽为社长兼董事长。根据章程规定,中国科学社的职能大概是九个方面:发行杂志、着译科学书籍、编订科学名词、设立图书馆、设立各科学研究所、设立博物馆、举办学术讲演、组织科学旅行团、受公益组织及机关委托,解决科学上的一切问题。这九大职能,按照其性质,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出版、研究、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
(1)出版。《科学》月刊是创社之初发行的杂志,从 1914 年至1950 年共刊行了 32 卷。在形式上,采用了横行排列,西式标点,这是当时的一个大胆的革新。在内容上,早期有社论、答问、科学新闻等栏目,但是主要还是以学术论文为主,为当时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发表的园地。随着 1931 年,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以及其他机构和专业团体的出现,发表学术论文的刊物日益增多。到 1935 年,《科学》月刊的办刊宗旨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完全是局限于学术论文,还兼及科学普及的责任,在栏目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科学论坛、科学思潮、科学画报等栏目,在科学化运动上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力。除了办《科学》杂志,科学社还出版专着、集刊以及科学译着。专着有赵元任的《中西星名考》、谢家荣的《地质学》、吴伟士的《显微镜理论》等等。集刊主要是每年年会的会议论文,都结集出版,论文大部分是英文写作的,以便于和国外同行交流。译着主要有任鸿隽翻译的《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庶允翻译的《最近百年化学的进展》、杨孝述翻译的《电》等等。1933 年,在任鸿隽的提议下还创办了《科学画报》杂志,开始半月刊,后来改为月刊,到 1939 年发行销售量已达两万余册。
(2)研究。任鸿隽一开始设想是在中国科学社下建立多个研究所,苦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当时只成立了一个生物研究所。生物研究所的成立与社员多集中在东南大学有关,东南大学有当时知名的生物学教授秉志、陈桢等人,是中国生物学研究的重镇。任氏积极倡导中国科学社与东南大学合作。生物所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中国生物调查和分类,动物部经常派人到长江中下游及沿海从事水产及海产采集工作,植物部以调查中国中部植物的种类和生态为主。历年来采集的标本非常的丰富,除此以外,还出版论文集刊、专着,从 1925年到 1942 年,动物部共出版论文集刊 16 卷、植物部 12 卷,另外有专着两本,与国外同行交流八百多次。
(3)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科学社成立之初,即以设立图书馆为其工作之一,迁回国内后,即在南京设立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书籍杂志大部分由社会捐赠。直到 1926 年,得到中基会的资助,开始购买了大量图书期刊,1929 年在上海建立三层楼的图书馆,每年从国外订购科学类杂志一百四十余种,与国外科研机构交换所得四十余种。至 1949 年,该馆所藏书籍杂志中文类三万余册,西文类两万余册,成为当时中国典藏自然科学杂志书籍的最大图书馆。
自 1916 年以来,科学社每年举办一次年会,其任务除了讨论社务,社员联络感情、宣读论文之外,主要也有宣扬科学之意。每年年会均有科学家在内地城市向公众演讲,有利于风气之开和科学宣传的作用。除了年会之外,社中还有长期的系列演讲,也有不定期的专题演讲。为了鼓励年轻的科学工作者,该社亦代管各类奖学金,并成立委员会组织评审。1930 年,该社成立了科学咨询处,进行一些科学咨询工作。1929 年成立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为中小学免费制造发放实验器材。还定期举办科学展览会和图书展览会。
2.中基会。中基会成立于 1924 年,是为保管美国退回的第二期庚子赔款而成立的基金组织,对于美国退回的庚子赔款如何使用,当时时人议论纷纷,任鸿隽代表中国科学社发表声明,指出中基会资助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几个方面:第一,纯粹研究方面,设立大规模的研究所,津贴已有成绩之研究所及公私大学之研究设备。第二,普及知识方面,设立图书馆、博物馆。第三,沟通国际文化方面,交换中外学者任教。后来,中基会的业务资助范围确实是在这几个方面。总体来讲,中基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研究、科学应用、科学教育以及中小学师资资助等。对当时中国的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对中西文化之沟通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任鸿隽先生一生追求自己的科学理想,做纯粹的科学研究,从少年时代的革命理想青年到后来的科学救国着名学者,他用自己的毕生精力,推动科学研究、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工作的发展和进步,用科学理念、科学目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科学观来开启民智,启迪人的灵魂,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科学思想以及他所开创的科学事业,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樊洪业。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清末琦善的生平及其国防思想述评 | 清末张之洞的角色分析及其史学思想 |
中国旧文学的代表者陈三立及其创新思想 | 康有为的国防经济思想初探 |
庄士敦保守主义思想的中国式发展及其价值 | 关于民国时期晚清人物经济思想的研究 |
袁世凯的变革图强观念的由来与实施 | 杨必生平及其文学翻译思想 |
曾国藩的树人育才教育思想与启迪 | 探析曾国藩的自我教育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