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这片土地上的历代子民植五谷,饲六畜,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却在这漫漫岁月中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作为我省农耕文明承载体的村落聚落,历经数千年演进,逐步形成一个个生产、生活和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有机整体,孕育、创生、传承和发展了多样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三晋特色的农耕文明。
1 地域环境特征
我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东与河北省为邻,有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部以黄河为堑,与河南、陕西相望,北跨绵绵内长城,毗连内蒙古自治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我省历朝历代都处于军事战略要地,因此它也常常是北方新起部族的根据地。复杂多变的地域环境、独特的区位条件和特定的历史环境,导致我省的传统村落种类繁多、历史厚重。我省境内有山地、高原、丘陵、台地、盆地等多种类型的地貌。
其中丘陵、山地占了 2/3 以上的总面积。东部以太行山脉为主,由东北至西南呈“多”字形结构排列,山间多盆地和关隘; 包括汾河谷地,太原、大同、上党、长治、运城六大盆地。北部山地有雁门关、娘子关、平型关等重要关口。境内约流经 100 多条河流。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也就造就了我省古村落形态迥异,种类繁多,东西南北中各不相同的特点。
我省年平均气温在 3. 8 ℃ ~ 13. 9 ℃ 之间,从南到北温差达16 ℃ 之多; 年均降水量 355 mm ~ 650 mm,季节分布不均。每年6 月 ~ 8 月,降水集中、多暴雨,由东南至西北递减。这种相似的渐变气候特征又使得我省古村落的住宅建筑在空间组合、平面布局、造型特征和室内外装修等方面大同小异,渐变趋势明显。
2 社会形态特征
村落是由社会、文化、经济等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稳定体系,我国的古村落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的社会结构---宗族和家族制度,我省的古村落也不例外。我省最具普遍性,分布最广泛的即为以自耕农为主的宗族村落。有别于明清南方的宗族形态和组织制度,没有十分完整和系统,北方宗族势力相较于南方普遍比较衰落。
因此,村落中祠堂的分布也不太均衡。多数村中祠堂较少,形制较朴素。譬如阳城的郭峪村,只有卫姓、范姓及侍郎张姓有小小的宗祠。这类村落宗族组织是由多个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共同体构成,形式较为松散,没有统一的始祖,各自供奉祖先。在族权的分配上,不太集中,宗族成员均有一定的民主权,强调“敦睦治于族”.并且这种关系会随着家族经济和势力的变化不断改变,很少有村落可以一脉相承的历代延续一种相对固定的宗族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关系,村落结构表现出更多的自发生成的痕迹,住宅形制也往往灵活多变,极具实用性和随机性。
3 古村落分类概述
由于我省历史悠久,民族聚居、文化融合、地形差异等多因素影响,再加之较为发达的古代经济,建造了大量反映农耕文明的各具特色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一是以平遥古城为中心,分布在汾河流域,以晋商经济为支撑,传承和体现晋商文化; 二是以阳城县的润城、皇城为中心,分布在晋城沁河流域,以商贸流通及冶炼工业为支撑,传承和体现晋东南文化; 三是以临县碛口古镇为中心,分布在黄河沿岸,以古代商品集散、商贸流通为支撑,传承和体现黄土高原文化; 四是沿省内外长城,在重要边关隘口留存的防御性村堡,体现边塞风情和边关文化。这样的分布状况与我省古代以河运为主的运输方式有关,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交通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由于铁路和航空航海运输空前发展,古代河运航道阻塞,使得这些古村落一段时期内远离了交通要道而得以完整保留。
4 村落文化及建筑形态特征
我省四面环山,相对封闭的空间造成了相对保守的思想,同时又因历代靠近京城,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严重,村落布局和建筑形态、装饰等均有很强的宗族礼制观念渗透,但又极重实用性,形成我省古村落、古建筑“外松内紧”的文化特质。
我省的民居建筑普遍采用的传统合院式布局方法,分成几进院或几跨院,所不同的只是合院的大小、宽窄和位置不一,建筑墙体材料、屋顶、门窗、色调及其工匠技法结合当地气候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略有变化; 在晋北地区的合院多为四合院,较方正,院落空间较大,冬季光照充裕; 在晋中地区的汾河谷底多是深宅大院,院落空间转为狭长布置,设有排水明沟等设施,比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 在晋东南的沁河流域,历史上是扼守河南以西的军事力量入晋的关键点,因而多是具有防御功能的军事古堡,形成连绵几十里的沁河古堡群,建有城墙和箭楼,如沁水县西文兴村、窦庄村等;而在吕梁一带的山区,则衍生出了崖窑式四合院,院落依山而建,因地制宜。
5 现状存量特征
截至 2012 年 9 月底,我省第一批推荐国家级传统村落共586 个,入选 48 个; 第二批推荐国家级传统村落共 108 个,入选22 个。从选入的传统村落数量分析,我省分布数量最多的区域集中在晋城; 现存数量较多的区域在晋中、忻州和阳泉地区; 现存数量稍多的区域在吕梁、长治和临汾地区; 现存数量少的区域在运城和大同; 现存数量最少的区域在太原和朔州。
6 入选村落分布特征
比较传统村落推荐分布和入选分布,可见我省的传统村落保护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存续现状不仅与区域特征和区位特征有关,而且与地方对古村落的保存状况和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分析各地市情况,对传统村落的分布分析如下:
1) 因经济发展造成的传统村落的逐步衰亡,如太原、运城,太原作为历朝历代的政治和军事重地,其所辖古村落理应非常之多,而运城作为我国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历史更为丰厚,但现存的古村落却少之又少,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这两个地区一直是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佼佼者,过快的经济发展和对传统村落疏于保护,导致了大量传统村落的消亡。
2) 因工业化和城镇化对传统农村聚落形态的巨大冲击和深刻影响,如长治和吕梁,这些地域的传统村落在推荐中很多,可以说在历史上存在的比较多,而入选率却不高,主要是因为近些年的大规模城镇化,村落形态受损、村落格局破坏,古村落的传统意义衰退或消失。
3) 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导致的传统村落被毁和消失,如大同、朔州和临汾。这几个地市,在常年以矿产资源为主要经济支撑的发展中,传统村落的农业耕作也逐步被采矿、运输等更具时效性的工种取代,加之,采矿对水土资源的破坏,农田的质量下降或被侵占等,逐步蚕食和剥削了传统村落的生存空间。
4) 因旅游业发展较早而保存比较完好的地市,如阳泉、忻州、晋中和晋城。我省发展旅游业主要起源于其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类旅游景点,这几个地市共同的特征便是它们拥有我省最具知名度和最为集中的文化古迹和风景名胜,也正因如此,它们对文化产业的重视较早,从而也就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生存提供了一席之地。
5) 我省传统村落与交通关系相关性与全国传统村落分布不同,分布较多的地域交通区位条件也较好,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省是山地为主的地区,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大部分山民都移居到平原地带,“人去楼空”,这也是我省山区传统村落存量较少的主要原因。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碧江古村落文化保护发展探析 | 探析江西古村镇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山西古村落的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 关于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措施研究 |
花都塱头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