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古村落旅游事业迅猛发展。但是,这或许是我国保护古村落文化的关键所在,或许是文化遗产遭到人类破坏或自然毁坏的原因。如果我们保护好古村落的文化资源,那么我国旅游单位就可以进一步有序地开展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如果保护时稍有不慎,必将让古村落受到巨大的破坏。
中国大地上无数古老的村落就是乡土生活和乡土文化的史书库。可是,由于我国没有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进一步健全,政府的保护措施相对于其他国家比较落后和公民缺乏保护意识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活”的历史博物馆正逐渐在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消失得无隐无踪。
一旦我们人类破坏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复制、不可修复性,“我们很可能将永远地挖掘不到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对古村落文化再不采取紧急抢救,那么我们将永远没有机会去全面地研究我们的乡土历史文化,而乡土的历史文化在过去上千年至上万年的岁月里真正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血液。乡土文化在我们中华民族中占据主导地位,倘若我们在生命中没有关于乡土文化的记忆,那么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记忆就缺乏一定的完整性”.由于乡土的历史文化在民族记忆中存在一定的重要地位,所以我国旅游单位必须对古村落文化予以紧迫的保护措施并促进古村落的发展,并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在面对我国民族文化拥有多样性、独立性的特点上,我国抢救古村落是尤为重要的,是保护古村落文化中必不可少的。
花都塱头古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古村落”,“国家级 AAA旅游景区”和“中国传统文化古村落”,同样面临着上述困境,本文希望通过总结塱头古村保护的现状,挖掘古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分析古村落中的价值所在和发现其中的特色之处,进一步提出相关问题的保护与发展措施并予以一定的建议,这在古村落的建设和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塱头古村概况
塱头古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古村在元朝至正二十七年 (1367 年 ) 建立村子,距离今天已经有 642 年的历史。
塱头古村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古建筑,而且它所保存的建筑的规模庞大以及文化内涵涉及面广泛,是至今为止,广东保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
塱头古村的村民大多数姓黄。据人们流传,黄仕明是塱头古村的立村始祖,他待人和善勤俭节约。在南宋末年时,他与一群人从南雄县珠玑巷南迁至广州北郊(今白云区)神山镇,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 1367 年)时迁到这里建立村子,现在人口有3000 多人。村前地坪宽阔,地坪上有 3 口半月形水塘,塘基种满荔枝树、龙眼树和榕树,与村头、村尾数棵参天古榕和木棉树环抱村子。其中村东的一棵木棉树与村后的一棵榕树均为该村十一世祖乐轩公亲手种植,有 600 多年的来历了。
塱头古村至今留存下来较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大约有200 座,其中祠堂、书室、书院共有近 30 座,炮楼、门楼共 3 座。
村内还有 20 多条古巷,以及有一段段悠久历史的升平人瑞牌坊和青云桥。时至今日,塱头古村仍然是广东保存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在 2007 年,塱头古村被评为花都区“最佳历史古村落”,在 2008 年光荣的获得了首批“广东省古村落”称号,2010 年塱头古村被评为“广州特色古村落”,2012 年获得“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楹联文化名村”称号,2013 年获得“中国传统文化古村落”“国家级 AAA 旅游景区”“中国传统文化古村落”.随着人们进一步实施新农村建设,保护塱头古村的文物情况一天天地好转。这 10 多年来,广州市、区、镇等地已经投入 500多万元的财政用于维护塱头古村的建筑及基础设施,使塱头古村的保护效果明显改善了很多。
二、塱头古村的突出特征
(一)古村落的建筑气势雄伟在塱头古村内,主要有宗祠和书室的建筑。大多数建筑建立于清代,部分建筑建于明代,一般的建筑为三间三进或三间两进,人字或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或龙船脊,石雕、砖雕、木雕等工艺技术较好,其中友兰公祠和谷诒书室的工艺艺术最好。单体与单体之间的的建筑物以宽1.1米 ~ 3.3米的巷道相隔。巷门楼石额上阳刻巷名,塱西社有永福里、益善里、仁寿里、泰宁里、福贤里、西华里、琢玉里等;塱中社有参槐里、兴仁里、安居里、近光里等;塱东社有善庆里、新园里、敦仁里、业堂里、光迪里、三园里、积墨楼巷等。
村中祠堂主要有黄氏祖祠、渔隐公祠等,大多建于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和同治年间,最早的建于明朝。祠堂中还有许多造型逼真、线条优美的石雕、木雕、砖雕及灰塑,祠内墙上绘有以古代生活内容为主题的壁画。塱头村的村民们现在已经迁往新村,这些祠堂多被当作柴房,高高的功名台上晒着萝卜干,只有逢年过节,这些古建筑才会重新焕发出活力。祠堂当中最有名气的要数友兰公祠,因祠中建有一座十分罕见的接旨亭。在友兰公祠的门匾上方,有一幅壁画,画中有四棵白菜。别小看了这四棵白菜,其中的立意却非常深刻:先祖们认为即使粗茶淡饭也要供孩子读书。果然,这家人“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为此皇帝恩赐两道楹联,带动全村好学成风。
(二)科举之乡周边少有在久远的历史上,塱头古村有来自云南的左参政黄皞等 12人考取了进士、10 人考取了举人、8 人考取了庠生、15 人考取了秀才。村面还立有四对旗杆夹,其中塱东社的旗杆夹是黄湛莹在清咸丰乙卯(1855 年)科乡试中考取了举人,塱中社的旗杆夹是黄玉章在清道光乙酉(1825 年)科中考取了进士所立;塱西社的旗杆夹分别是黄湛莹在清咸丰元年(1851 年)辛亥恩科乡试荣获第五名副榜、黄庭槐在清咸丰三年(1853 年)癸丑奉恩诏考进第一名贡生所立。塱头村有“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奉旨放木鹅,不忍多占地”之故事。
(三)贞节牌坊百岁流芳一进村,就能看到一个牌坊,“升平人瑞”牌坊,这座贞节牌坊的高大约有 3 米,结构以花岗石为主,正面门额阴刻有“升平人瑞”四个大字,它所蕴含的意思为“太平盛世人寿极高”,横额上款刻字“乾隆壬子年 (1792) 季冬吉日”,下款刻“一百零三岁黄卓篪建坊”,石额顶上还阴刻着“圣旨”二字,在背面阳刻着“百岁流芳”四字。据当地的村民介绍,这座牌坊是为塱头古村十一世祖即塱头第五代黄宗善的儿媳妇崔氏夫人所建立的。当时崔氏夫人才24岁,她的丈夫却在 30 岁时因为生病离世了,她活到 103 岁去世。这79 年来,她一直守节,不再嫁人,她的事迹感动着世人,连乾隆皇帝也颁布旨令立碑纪念。
(四)村头两宝古韵犹存塱头村的村东头还有两件宝贝,那就是青云桥和红棉树,青云桥建于 1507 年,桥洞宽 4 米,深 11 米,以前这里水清如许,村里人经常在桥下划船、游泳,黄显标老人还记得小时候红线女也在塱头村唱过粤剧。以前花都有首民谣,提到“塱头桥、茶塘庙”,其中的“塱头桥”指的就是塱头村的青云桥。
离青云桥不远,有一棵高大的木棉树,距今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是广州最古老的木棉树,某种意义上,这棵木棉树已经成了塱头村的象征。
三、塱头古村的保护
(一)保护古村落的性格--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是古村落价值体现,如村面建筑中人字或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或龙船脊,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工艺,祠堂内墙上绘有以古代生活内容为主题的壁画等。均讲述着塱头古村本身具有的个性和特征。一个民族的个性应从它本身的建筑风格着手。倘若我们要想进一步了解塱头古村落,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品味古村落的建筑风格。
(二)保护古村落的支架--传统格局地形分布、街巷方向和水系流向等多方面形成了古村落的基本传统格局。它形成的结果是塱头古村的当地居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逐渐融为一体。了解塱头古村排列整齐、坐北朝南的建筑形式,以宽 1.1 米 ~ 3.3 米相隔的巷道,三面环水、一面靠坡的布局形式,可以进一步认识塱头古村落构造的宏观思想,为规划保护古村落奠定基础。
(三)保护古村落的魂魄--传统文化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塱头古村的四大名菜--飘香鱼酱、芋头扣肉、南乳焖猪肉、豉汁焖牛仔肉,民俗风情--舞狮贺年、元宵投灯、三大祭祖都绽放着塱头古村落蕴含的无限光芒。塱头古村落当地村民的宝贵财产是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的保护工作者应该进一步汇集、整理、研究古村落中的传统文化,并广泛地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四、塱头古村的发展
政府的拨款、民众自筹资金等用于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不足够的,需要我们去发掘当地文化独具的优势点,而且塱头古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开发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即结合本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开发的,与其他区域有区别的,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群。
就塱头古村的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可以进一步建立当地的特色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 一)发展特色产业优势
1. 良好的区域条件从花都炭布镇出发,沿珠江水泥厂的高架运输线西行 5 公里就到塱头村,其景点使那些喜爱近距离旅游的游客慕名而来。塱头古村应多制定一些吸引游客前来的旅游策略,运用当地良好的区位条件,为特色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塱头古村的文化资源各有特色,塱西社有永福里、益善里、仁寿里、泰宁里、福贤里、西华里、琢玉里等;塱中社有参槐里、兴仁里、安居里、近光里等;塱东社有善庆里、新园里、敦仁里、业堂里、光迪里、三园里、积墨楼巷等。我们可以保护性地开发塱头古村落的文化资源,推动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动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一股股青春的活力。
3. 丰富的旅游文化各地的文化旅游是促进我国文化经济的一种动力,它是由各地的文化资源发展而进一步形成的。塱头古村落的的资金支柱之一是文化旅游,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相关的资源平台。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的发展。塱头古村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例如升平人瑞牌坊、友兰公祠、青云桥、芋头节和当地的四大名菜等共同构成了塱头古村浓郁的人文环境,为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 二)塱头古村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策略
旅游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使文化得到进一步保护,这是多年来古村落得以保护的一条明智之路。为了塱头古村旅游业的保护与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行动:
1. 理清发展思路塱头古村发展应发挥本身区域的有利形势和联合其他区域的发展策略。可以联合广州市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当地一条条适合度假旅游、休闲的线路,进而形成旅游链条,促进塱头古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塱头古村应促进当地的自然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等多种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显现出当地塱头古村的各种文化特点,体现出塱头古村文化绽放的无限魅力。
2. 进一步开发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以旅游资源作为基础的,根据旅游者在旅游时得到的精神启发作为创作原点,通过规划、开发、包装、宣传等多个程序,向市场推荐的产品。依据塱头古村的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开发当地传统的古建筑、手工艺作品等旅游产品,同时进一步规划有关古建筑群的观光步行街,并在传统节日时,举行一些有关本地特色的节目表演等,都有利于广泛地传播塱头古村的传统文化。
3. 进一步健全当地旅游的基础设施规划健全当地的餐馆、旅馆、娱乐配套等设施建设。多设立一些旅游接待中心、商品部、24 小时的便利店、公厕等服务设施。并进一步整治村庄路道,设置停车场,配备旅游讲解员、设计旅游地图、开发纪念品等配套服务。引导商户村民依据本地传统特色菜,设计农家乐菜系,展现古村落文化。
参考文献:
[1] 朱光亚 , 黄滋 .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J]. 建筑学报 ,1999(04)。
[2]尹怀玉。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中居民建筑与文化的传承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