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手工业研究主要仰赖考古发现.近年来,随着青藏地区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史学工作者可资利用的考古学资料也进一步增多.以西藏为例,近二十年,"从聂拉木、定日、申扎、墨脱、昌都等西藏上中下部地区发掘了许多石器、陶器、古人骨头等实物,特别是在昌都卡若发掘的古人房子、谷物种子、动物骨头、石器、陶器等文物,为研究西藏地区人类形成过程和西藏古代文化变迁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1]因为有了考古学材料,有关青藏地区史前手工业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才有了坚实的材料基础.
本文即以相关考古资料为基础,结合时贤研究成果,拟对青藏高原史前石器制作工艺的整体状况进行较系统的探讨.一石器是史前人类使用的最为主要的生产工具,石器制作也是史前人类手工业的核心内容.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柴达木盆地南缘的格尔木河上游找到了 10 余件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其中有石核、石片和砾石等工具.[2]
1964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西藏定日县苏热地点采集到打制石器 40 件,石器的种类主要有石片、边刮器和尖状器三种,其中一件尖状器略呈心形.石片均用锤击法打出,石器则多由劈裂面向背面加工,并主要有单向和错向两种加工方法.[3]
1966 年,考古工作者在西藏聂拉木县发现了细石器考古遗存,这也是我国境内已知的出土细石器中海拔最高的地方.[4]1980年,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在青海贵南县拉乙亥乡发现了一处中石器时代的遗址,经发掘,出土1480 件石制品,石器包括砍砸器、斧形器、刮削器、石刀、研磨器等,有些器物有垂直琢修痕迹.[5]
近三十年来,青藏高原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其中,磨制石器种类较多,制作也更为精细.考古发现证明,从距今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到距今 4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着石器制作工艺的史前遗存,这说明青藏高原原始先民们制作和使用石器的历史甚为漫长.
青藏高原发现的原始石器以生产工具居多,部分用于生活装饰和制作兵器.这一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的石器主要用于狩猎和采集.如在藏北申扎、双湖发现的旧石器,器形可分为长刮器、圆头刮器、双边刮器和尖状器 4种,这些石器都是从石核上直接打击的办法制成的,局部地方采取交互休整的制作技艺.[6]藏北发现的细石器质料主要是火石、燧石、凝灰岩、碧玉和玉髓等,器形上基本可以分为石核、石片和刮削器三大类.[7]
上述石器主要用于狩猎,当时的人们利用这些石器上的锋刃宰杀、刮割猎物的皮肉.拉乙亥遗址中发现的研磨器底面平整,工作面中间深凹,似独木舟状,主要用来加工植物根、茎、果实.此外,还出土 8 件研磨棒,这些器物背面留有星状疤痕,可能是敲击坚果核物品所致.[8]
在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中,也发现了用于狩猎和采集的石器.西藏拉萨市曲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近万件石器,分为打制和磨制两大类,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的数量很少.打制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均为砾石打片制成,器类主要有刮削器、切割器和尖状器等,形体小巧,形式变化多样.[9]西藏贡噶县昌果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共出土打制石器257 件,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凹块刮器和石球等.[10]
昌都卡若出土的石器也以打制石器为主,标本共计6828 件,占全部石器的 85.6%.石器的制作工艺属于砾石工艺,打制技术保留了许多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的原始特色,但少数石器的局部边缘亦使用了琢制.[11]昌都卡若出土的磨制石器中有石镞和切割器[12],可能用于狩猎.青海民和县阳山墓地有石球等狩猎工具出土[13],虽在整个出土石器器物中所占比例较低,但也能反映出当时人们利用石球击杀猎物,以满足生存之需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般状况.乐都柳湾半山、马厂、齐家墓葬中,均有石球与骨镞等狩猎工具出土,说明狩猎业在当时也占有一定地位.[14]直到原始社会晚期,人们仍然利用石器手工业制品进行狩猎活动,如青海都兰县诺木洪搭理他里哈遗址就有石锤和石镞出土.[15]
二
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常见的器型包括斧、锛、刀、锄、镰等.这一时期的磨制石器制作工艺亦较为精湛,一般采用打、切、磨、划孔和琢钻孔等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磨制石器分通体磨光和琢磨兼施两类,通体磨光石器制作十分精细,表面磨得相当光滑,琢磨兼施的石器一般为研磨器和一部分的斧、锛等.这一时期的斧和刀上一般都会穿孔,多用对钻法凿孔.石斧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当时的人们用火烧掉树林后,就用石斧来清除残余的树木和杂草,并用它来翻土耕种.
在青藏高原,石斧的出现可追溯至距今 5000年左右.青海民和阳洼坡遗址出土了一批磨制精细的锋利石斧,其中有一种板斧状石斧,通体磨光,中间有孔,两面磨刃,刃呈弧形,可能是为了绑束木柄而做成如此形状的.[16]
乐都柳湾马厂类型墓葬中共出土石斧178 件,分为梯形、长方形、长条形和穿孔形.其中,在 902 号墓发现一件石斧,"横剖面略呈椭圆形,斧长 11、刃宽 5.4 厘米,附木柄,柄长35 厘米,柄之一端凿成长方銎,銎径长5.2、宽 2.4 厘米,与石斧上端套接,然后用绳捆缚."[17]
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制作斧柄的技术,而带有斧柄的石斧可以大大提高砍伐和翻种的效率.此外,青海民和阳山、胡李家、喇家遗址中都有石斧出土.除在西藏昌都卡若发现石斧外,[18]在西藏墨脱背崩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磨制石斧 2 件,一件已残,长 8.5、宽 2.1、厚 1.9 厘米,呈黑色;一件亦残,长 6.7、宽 2.3、厚 1.9 厘米,色灰黑.[19]在墨脱格林村,一位社员曾在山坡上拾得 1 件石斧,通体磨光,长 8.1、宽 4.1、厚 2.6 厘米,器身墨绿色,中缀翠绿花纹.[20]在墨脱地东村,也发现 1 件石斧,亦为通体磨光,器身扁平,略呈梯形.[21]
此外,西藏山南隆子县夏拉木、涅荣石棺墓中也出土了长条形磨光石斧,"最具特点之处是其长、宽比值很大,剖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类似的器物不仅在西藏卡若遗址、墨脱马尼翁、墨脱村、背崩村、格林村、地东村、西让村等石器地点有过发现,而且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新石器文化中所出的同类器形接近."[22]
石锛是用来伐木和加工木器的工具,同时也可以用来翻地.在西藏墨脱县墨脱村紧靠雅鲁藏布江东南岸的河谷台地上,考古工作者发现 9 件石器.其中有 6 件石锛,均通体磨光.[23]西藏拉萨市曲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磨制石器锛.
[24]青海境内新石器文化至青铜文化遗址中几乎都有石锛出土,出土量仅次于石斧,可见石锛在当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锛的形状一般呈长方形或长条形,长 7- 11、宽 4- 6 厘米,多为单面起刃,使用时也装有木柄.[25]
石刀的用途较广,但主要用于农业收割.在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石刀也是甚为常见的一种农业生产工具.青海民和阳洼坡遗址中出土的石刀一般呈长方形,有些石刀中间穿孔,一面或两面开刃.青海乐都柳湾半山、马厂及齐家文化墓地中皆有石刀出土,这些石刀有的两侧凹腰,有的穿孔,都是为了方便系上绳索,以便套在手指上使用.[26]
此外,石铲、石锄、石镰及研磨器等农业生产、加工工具伴随斧、锛、刀等常见工具,也大量出土.青海民和阳山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地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还有镰刀和锄,谷物加工工具有石杵[27],青海民和县胡李家遗址出土铲和磨石[28],民和喇家出土研磨器[29],青海都兰县诺木洪搭理他里哈遗址也出土过研磨盘和磨石[30],西藏拉萨市曲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型磨盘,是很有特点的农产品加工器具.[31]
质地坚硬的石器还用于加工骨器、木器,有时也制作成纺织工具及兵器.西藏墨脱县墨脱村曾发现有 1 件石凿[32],西让村也曾出土 1 件石凿[33],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利用石凿进行钻孔的技术应当应用于骨器、木器及石器加工.西藏墨脱县卡布村发现了一件磨光石纺轮,中间有两面钻通的小孔,黑色,直径 3.3、厚 1.1 厘米[34],柳湾齐家文化墓葬也有石纺轮出土[35],说明石器有时还用于纺织.上述用于狩猎的一些石器,如石镞、石球,可能也当作兵器使用,青海民和喇家遗址F4中,曾出土用于战争的刀、矛各 1 件.[36]此外,石器还用于制作装饰品.青海民和核桃庄曾出土石串珠和绿松石珠、块.[37]
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出土了大量石制串珠、石臂饰及绿松石,"以串珠为大宗,共有一万五千八百一十六颗,出在一百零八座墓中,最多者有墓 583、607、604 三座,数量达千颗以上.随葬石臂饰的有十一座,随葬骨片的有四十座,保存都比较完好.绿松石饰出在二十六座墓中,制作都很别致."[38]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也出土了一些石制的装饰品,是体现卡若先民精神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实物,种类有筓、璜、环、珠、项饰、镯、垂饰等.这些装饰品大部分磨制光滑,制造精细,工艺水平较高.[39]
综上所述,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的石器加工主要是为了满足渔猎和采集之需,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石器则主要用于原始农业生产.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做工一般较为粗糙,器型包括石片、石球、刮削器等,一般都是从石核上直接打击制成的.中石器时代的石器制作虽仍以打制为主,但已对局部进行磨制,一般都从劈裂面向背面沿着边缘锤击加工,制作工艺较之前已有进步.青藏地区发现的细石器遗址也为数不少,制作这些石器的原始先民主要从事狩猎业,为适应高原狩猎生活,细石器往往较为小巧,制作工艺也较精细,且基本承袭了源自我国华北的细石器传统.[40]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制品中打制石器仍占很大比重,磨制石器则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器物,斧、锛、刀、锄、镰等工具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其中一些属于复合型工具,还用来加工木器、骨器或建造房屋等.石器制作工艺的进步反映出史前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逐渐增强,也体现了原始社会生产力逐步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1]次旦平措等.西藏通史[M].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14.
[2]邱中郎.青藏高原旧石器的发现[J].古脊椎动物学报,1958(2、3).
[3]张森水.西藏定日新发现的旧石器[A].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 - 第四纪地质[C].北京:科学出版社,l976,105-109.
[4]戴尔俭.西藏聂拉木县发现的石器[J].考古,1972(1).
[5][8]盖培,王国道.黄河上游拉乙亥中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人类学学报,1983(1).
[6][7][40]安志敏,尹泽生,李炳元.藏北申扎、双湖的旧石器和细石器[J].考古,1979(6).
[9][24]3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西藏拉萨市曲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1(10).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西藏贡噶县昌果沟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99(4).
[11][12][18][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昌都卡若[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51、85、85、145.
[13]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民和县阳山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4(5).
[14][17][35][38]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250、88、193、24.
[15][30]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队.青海都兰县诺木洪搭理他里哈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学报,1963(1).
[16][25][26]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5、10、6.
[19][20][21][23][32][33][34]尚坚,江华,兆林.西藏墨脱县又发现一批新石器时代遗物[J].考古,1978(2).
[27]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阳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62、139.
[2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县胡李家遗址的发掘[J].考古,2001(1).
[29][3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 2000 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2(12).
[37]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民和核桃庄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7.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河西史前畜牧文化与丝绸之路的形成 | 西辽河上游与中原地区史前生业方式对比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