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县木塔秘藏中,发现有辽代雕版印刷书籍2 部,分别为《蒙求》和卜筮书,是佛教典籍之外仅存的两部辽代刻书,其中《蒙求》刻本为现存最早的《蒙求》刻本,保存了《蒙求》正文的大部分内容,并附有《音义》,与传世补注本多有不同,可以窥知《蒙求》之原貌,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校勘价值.
一、《蒙求》为辽代刻本
《蒙求》是以介绍掌故和各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儿童启蒙课本,作者为唐朝李瀚,也称"李氏蒙求".《蒙求》书名取自《易经·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全部采用四言韵文,每句讲一个掌故,上下两句对偶,总计 2484 字.书中所讲的大部分是历史人物故事,也有一些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如"郭巨将坑,董永自卖"、"卫青拜幕,去病辞第"、"女娲补天,长房缩地"、"蒙恬制笔,蔡伦造纸"、"绿珠坠楼,文君当垆"等,其中很多成为后来《三字经》、《龙文鞭影》和《幼学故事琼林》等蒙书取材的来源.《蒙求》原有作者李瀚自注,但在唐代已有无注的白文本流行,白文本可能是给学童作识字课本用的删节本,有目有注者当是给塾师作教材讲解之用.无注者刻版简省,销量大,有利于坊间书商刻卖.历代注释《蒙求》者众多,大批蒙书都采用《蒙求》的编法和称谓,如《六经蒙求》、《文字蒙求》、《小说蒙求》、《历代名医蒙求》等,可见其影响之大,故后人把李氏《蒙求》与《千字文》相提并论.《蒙求》既能用以识字,又可学习典故,与过去以认字为主的蒙书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在中国蒙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书大概一直流行到明末清初以后才逐渐湮没失传.
应县木塔发现的《蒙求》刻本框高 20.4cm,版广25. 8cm,麻纸,蝴蝶装.全册现存 7 页半,每页 20行,行 16 字,边框左右双线,上下单线,版心刻有版码,楷书,今存第 2、3、4、5、6、7、8、9 页 (半页),缺首页,保存了正文的大部分内容.[1](叙录,P52)木塔刻本分上、中、下三卷,白文无注",《蒙求》卷上"前部残缺,现存部分起于"燕昭筑台,郑庄置驿",止于"隐之感邻,王修辍社";"《蒙求》卷中"起于"阮放八隽,江泉(皋)四凶",止于"应奉五行,张安(世)三箧";"《蒙求》卷下"起于"相如题柱,终军弃繻",止于"芟繁摭华,尔曹勉旃".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 14 录"《蒙求》三卷",木塔刻本的发现,证实其记录不误.《直斋书录解题》并称《蒙求》"举世诵之,以为小学发蒙之首".[2](P424)卷后为音义,共 8行.音义天头有一墨绘张臂人物,属于儿童戏作.
木塔刻本版码楷书,字体整齐."明"(穆宗耶律璟,后更名明)字和"真"(兴宗耶律宗真)字缺笔避讳,据讳字,此书当刊印于辽兴宗重熙 (1032 年-1055 年)之后,为辽代刻本.
二、作者李瀚事迹
《蒙求》原着久已失传,后世所见为后人补注本,国内较通行的是宋人徐子光的《蒙求补注》,经附音增广,已大失原貌,致使其作者、卷帙及作者自注等问题,一直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焦点.[3](P228)王重民在《敦煌古籍叙录》中说":按自中唐至于北宋,是书为童蒙课本,最为通行.及徐子光补注出,而李氏原注微.明清之间,学者已不识李翰为何人,遑论其书."[4](P206)敦煌遗书中发现有《蒙求》写本 3件,也均为残本,1 件无注,2 件有注,其中李良的《荐〈蒙求〉表》及李华的《〈蒙求〉序》,为考证作者提供了依据.
关于《蒙求》的作者,历来有三种说法.
一说为唐人李翰.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等持此说.李翰(717 年-?年)为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华(715 年-766 年)宗子(一说为侄),弱冠登进士第,释褐卫县尉.至天宝十载(751 年)时,尚在卫县尉任上.天宝末房琯、韦陟荐充史官、谏司之任,为奸相杨国忠所阻.安史之乱时避地吴越.上元二年(761 年)撰《张巡传》,彰明张巡的忠义.约于是年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大历六年(771 年)征为左补阙,俄以本官充翰林学士.八年尚在任,未几以疾病免官,居阳翟.建中元年(780 年)尚在世,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780 年-804 年).[5](P434)李翰为《蒙求》作者的说法虽然流行最广,但并非史实.首先是《蒙求》作者李瀚年齿与李华相近,二人不可能为父子关系;其次如果二人为叔侄关系,叔为侄书作序也不合情理;还有二人如果是叔侄关系的话,则籍贯应当一致,而在李华所作《蒙求》序文中,李华自署籍贯为赵郡,而称李瀚籍贯为安平.因此可以肯定《蒙求》的作者不是李华宗子李翰.
二为五代及辽人李澣.《四库提要》和《全唐诗》等持此说.李澣(?-962 年),字日新,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后唐天成中进士.有逸才,每作文,则笔不停辍.长兴初,吴越王钱鏐卒,诏兵部侍郎杨凝式撰神道碑,令澣代草,凡万余言,文采遒丽,时辈称之.仕后晋,任中书舍人.辽会同九年(946年)灭后晋时归辽.世宗时,授翰林学士.穆宗即位,累迁工部侍郎.时澣兄涛在后周为翰林学士,密遣人召澣.欲遁归汴,至涿,为缴巡者所得,送之南京(今北京),下吏.禁锢于奉国寺,凡 6 年.后因高勋荐,撰《太宗功德碑》,得释.加礼部尚书,宣政殿学士.有《应历小集》10 卷,今佚.死后,其兄李涛辑录其遗文为《丁年集》10 卷,取苏武丁年奉使之义,亦佚.此李澣出生于《蒙求》成书之后,故亦不可能为《蒙求》作者.
三为安平李瀚.李瀚,深州安平(今属河北)人.曾任信州(今江西上饶西北)司马仓参军,《蒙求》作于其寄居饶州(今江西鄱阳)时.敦煌藏经洞出土的《蒙求》有 3 件,其中 2 件现存于法国,另 1 件现存于甘肃敦煌研究院,虽然保存下来的文献残缺不全,但李华的《〈蒙求〉序》和李良的《荐〈蒙求〉表》却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是现存最早的传本,其记载更为可信,为《蒙求》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饶州刺史李良的《荐〈蒙求〉表》云:
臣良言:臣闻建官择贤,其来有素;抗表荐士,义或可称.爰自宗周,逮兹炎汉,竞征茂异,咸重儒述(术).窃见臣境内寄住客前信州司马仓参军李瀚,学艺淹通,理识精究,撰古人状迹,编成音韵,属对事类,无非典实,名曰《蒙求》,约三千言,注下转相敷演,向万余事.瀚家儿童三数岁者,皆善讽读.谈古策事,无减鸿儒.素不谙知,谓疑神遇.司封员外郎李华,当代文宗,名望夙着,与作序云":不出卷而知天下,其《蒙求》哉!"[3](P242)"瀚"敦研 95 号本作"翰",其他各本均作"瀚",可见唐时已有人将二人混淆.信州置于乾元元年(758 年),见《元和郡县志》卷 28,又见《旧唐书·地理志三》,《新唐书·地理志五》,《蒙求》成书当在其后.
法藏 P.2710 卷子本中题"《〈蒙求〉序》赵郡李华撰",序文云:
安平李瀚着《蒙求》一篇,列古人言行美恶,参之声律,以授幼童,随而绎 (释)之.比其终篇,则经史百家之要奥,十得其四五矣.推而引之,源而流之,易于讽习,形于章句,不出卷而之(知)天下,其《蒙求》哉《!周易》有"童蒙求我"之义,李公子以其文碎,不敢轻传于达识,所务训蒙而已,故以《蒙求》为名,题其首.每行注两句,人名外传中有别事可记者,亦比附叙之.虽不配上文,所资广博,从《切韵》"东"字起,每韵四字
李华为盛唐时着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号"萧李",卒于大历元年(766 年),因此可以推定李瀚《蒙求》作于大历元年之前.徐子光在《蒙求补注序》中也称":唐李瀚搜罗载籍,采古人行事,着为《蒙求》."《明一统志》"安平县县学"记载":乡贤堂在安平县学内,元大德中县尹马惟良建.内绘李爕、李覃、李几、李敬族、李徳林、李百药、李安期、李瀚、李文愽、崔骃、崔瑗、崔实、崔州平、崔鉴、崔玄暐、崔孝芬、崔棁像."[6](卷 3)李瀚的画像与李百药父子同列于安平县学的乡贤堂中,说明其和李德林父子等人一样均有令乡人称颂之处.因此,可以肯定李瀚的籍贯是安平,由其画像的顺序在李百药(565 年-648 年)父子之后,可确定李瀚是李百药及其子李安期(?年-约 670 年)之后的唐代人,是《蒙求》真正的作者.可以推定,《蒙求》作于乾元元年(758 年)至大历元年(766 年)之间.
三、刻本的校勘价值
木塔秘藏辽刻本《蒙求》为白文本,无注文,与传世的徐子光《蒙求补注》相比,不仅分卷情况不一致,文字也多有不同,属于不同源流.法藏敦煌 P.2710 卷子本也系白文本,正文存 28 句;P.4877 为注文本,正文存 16 句;敦煌研究院藏本正文存 50句.3 部敦煌出土《蒙求》合并只存李华的《〈蒙求〉序》和李良的《荐〈蒙求〉表》及正文卷上的部分内容,卷中和卷下全缺.木塔本《蒙求》只缺卷上前部 40句,卷中和卷下保存完整,同时也在诸本中唯一保存有音义,其第 9 页前半页存有"音义"8 行,共有63 个字头."音义"前印有"韵东字起,每韵四字.音义唐家."一行.经查对,所注 63 字的"音义",大都与《唐韵》、《广韵》系统的反切注音一致,只注字音,并未注义.[7]4 部出土《蒙求》合在一起,正好覆盖了古本《蒙求》的全部内容,可以基本恢复古本《蒙求》的全貌.
木塔本《蒙求》时代早于徐子光所见旧本,故与徐注本等诸本文字多有不同,如"江革忠孝",木塔本作"忠孝",学津本、笺注本作"巨孝".学津本引《后汉书》为据,说"旧本巨作忠,非."《四库提要》已指出"今本(指学津本)不载江革忠孝句,事见《南史》,乃以为后汉之江革,改忠孝为巨孝."杨守敬曰":江革忠孝,事见《南史》,非后汉之江革,此说本《野客丛书》,《琅琊代醉篇》袭之.按,卷子原注引《东观汉记》'江革,字次翁,忠臣孝子之称行天下'云云,是本有忠孝二字,不必以《后汉书》作巨孝为疑."[8](卷 11)再如"陈重送金",木塔本作"陈重",旧注本、学津本、笺注本、活字本均作"雷义".《后汉书》载":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也.少与同郡雷义为友,俱学《鲁诗》、《颜氏春秋》.太守张云举重孝廉,重以让义,前后十余通记,云不听.义明年举孝廉,重与俱在郎署.有同署郎负息钱数十万,责(债)主日至,诡求无已,重乃密以钱代还.郎后觉知而厚辞谢之.重曰':非我之为,将有同姓名者.'
终不言惠."又载":雷义,字仲公,豫章鄱阳人也.初为郡功曹,尝擢举善人,不伐其功.义尝济人死罪,罪者后以金二斤谢之,义不受,金主伺义不在,默投金于承尘上.后葺理屋宇,乃得之,金主已死,无所复还,义乃以付县曹."[9](P2686-2688)则送金代人还债者应是陈重,后人误为雷义."翟璜直言",木塔本作"住(任)座直言",《资治通鉴·周纪一》载":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可见直言者为任座,翟璜乃婉转谏之.与传世本相比,木塔本更接近李瀚《蒙求》原貌,不仅为《蒙求》的原始分卷提供了实据,也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对于研究辽代的文化教育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参考文献:
[1]山西省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主编. 应县木塔辽代秘藏[M].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1.
[2]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郑阿财,朱凤玉. 敦煌蒙书研究[M]. 兰州: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4]王重民. 敦煌古籍叙录[M]. 北京: 中华书局,2010.
[5]周祖譔.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Z]. 北京: 中华书局,1992.
[6](明)李贤. 明一统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毕素娟. 世所仅见的辽版书籍《蒙求》[J]. 文物,1982(06): 20-28.
[8]杨守敬. 日本访书志[M]. 光绪丁酉(1897 年)邻苏园刻本.
[9](南朝宋)范 晔. 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基于出土文物分析辽代中西往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