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考虑,并结合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进行继承发展,并对中国发展的新任务进行全面分析和科学判断后,提出新型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渊源,但也是通过运用人的主体性,对社会发展促进作用的系统诠释,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人的主体性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原则,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也在科学发展观中也得到了发展与创新。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从价值层面进行分析,对于主体的定义,除了实践主题之外,实践主体也同时是价值主体,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中,对于主体的定义是建立在实践之上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关于实践主体是这样阐述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使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
马克思将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社会的需要是人类生产不断前进的动力,而这种动力在推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人类自身的自然需求外,还有自然的文化需要,而这种文化需要,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推进人类社会的循序渐进。这体现出价值也为实践活动提供了目的,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生产活动,而生产的目的则是为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实践活动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而人类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也应当享受他们劳动所产生的价值。只要人类创造的价值能够不断满足,人的自然需求和文化需要,便能推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从发展实践的角度出发,指出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2]
我国射虎想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自主性,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思想,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的一贯坚持,能够加强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实现主体性原则向价值理性的回归,揭示了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
二、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渊源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我们党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不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又有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3]
科学发展观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并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深刻,在思想资源的探寻并不仅仅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单向维度,从文化的历时性层面进行分析,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资源有着紧密联系。科学发展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出的基本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体现出传统文化复杂联系,社会发展过程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过程的必然要求,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也能够从 2000 多年的“人文精神”与“以人为本”相联的痕迹。
科学发展观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能损害满足子孙后代需求的能力,从广度和深度拓展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重视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科学发展观在价值观与方法论上吸纳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原理,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能动的方法论融入其中,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中,人作为矛盾主体,应当一方面坚持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坚持重视节约资源、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的主体性意义的张扬
人的主体性是所有问题的实质与核心,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属性。而人的主体性问题,从本质上进行分析,可以理解为人的问题,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与创造者,也是社会物质财务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整体发展的根本同理,因此需要正视人类社会中人的主体性。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应当以真正尊重的人主体性意义为基础,在人类谋生手段仅仅局限于劳动的时代,也形成了对人类主题性意义的张扬,这正是体现出科学发展观决定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并没有超越时代要求,也没有落后于时代要求。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的主体性意义张扬本身就需要科学发展观。
对人的主体性功能和作用的强调,也是对“以人为本”价值的倡导。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和谐发展即通俗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具备相应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作为基础,而发展则必然会涉及到资源的开发利用,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加限制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虽然会使得人类社会得到短暂的膨胀发展后,却并不利于最终的根本性发展。而科学发展观对于人类主体性意义的强调,正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哲学的视野来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明确认识到资源积累的重要性,以后代人的福利作为主体性意义张扬的基础,以适当消费来确保当代人的福利。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这种代际发展的良性循环互动中,体现出科学发展观对人类主体性意义的张扬,当代人与后代人可以指同一个人的不同时间段,也可以指不同时段的不同人,但却能同时体现出富有主体性人的修养和素质。而科学发展观的涵盖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人类社会对于生存空间环境质量的深度思考,以张扬人类的主体性意义作为方式,明确认识到生存空间质量的重要性。如果空气和水源遭到污染,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必将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无论是哪一时代的社会发展都应当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四、科学发展观是动员全国人民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以国际国内形势作为基础,全面分析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判断新型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并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必将极大地激发和调动全国人民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中国梦的热情和积极性。
人类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是崇高的价值追求,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张扬人的主体性,就是联系了理想社会的实现同每个人的责任这种美好的、崇高的价值追求,不能依靠别人去为我们创造,而完全依靠全人类每一个人的创造。理想社会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向往、憧憬,人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追求它的实现,就在于理想社会最适合人类本身之需要。所以,构建理想社会就成为每个人的责任,这就将价值追求同每个人的责任、贡献统一了起来,现在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所以能够如此深得党心、民心,发生如此强大的动员作用,正是因为把这两者很好地统一了起来。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强大的动员作用,以重大战略指导思想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并明确揉奶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5]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指导思想,正因为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之策,所以能够说服群众、掌握群众、动员群众,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2.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A].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206.
[3] 胡锦涛 . 在耶鲁大学的演讲 [N]. 人民日报 ,2006-4-22(1)。
[4] 韩庆祥 . 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 [M]. 昆明 :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19.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1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72:9.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探析 |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关系探讨 |
哲学视角下科学发展观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