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宣传、贯彻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需要进一步推进。理论研究上要加强,实践上要有真正贯彻落实的有力举措。理论研究和实践落实二者不可偏废,都很重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就能进而掌握群众,变为物质力量。科学发展观的道理朴素简单,基本内容只有几句话。伟大的真理总是简单的,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普通工人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仅仅这样认识科学发展观,就会失之片面,犯简单化的错误。其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很深刻,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新形势下我们应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追本溯源: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理论渊源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源于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时代。在不同民族和国家普遍交往不断加深的全球化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不断变化,全球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深度融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结构和形态深刻变化。人类实践方式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课题,迫切要求理论上的回答。科学发展观正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1.从实践渊源看:科学发展观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当代实践的需要。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选择了自主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相当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一些地区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内外正反两方面发展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从理论渊源看:科学发展观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多种思想文化、多学科的综合创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①,这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但仅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是不准确的。除了这些,还应当拓展视野,事实上有三条思路应当加以强调。第一,从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角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的自然科学背景。2008 年 1 月 19 日,胡锦涛在看望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时曾明确指出,20 世纪 80 年代,钱学森在中央党校作的学术报告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受到了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的影响。“凡是要处理复杂的事情,都要从总体上去把握,要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因素。现在中央提出来要科学发展,就是要统筹兼顾,要全面协调可持续。”事实上,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进一步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辩证图景,而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现代,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和渗透已经非常普遍和广泛。比如,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关于熵的研究,促使社会科学深入地探讨各种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的因素;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 1950 年出版的《人类的人类运用》中探讨了将控制论应用于不同类型的人类、人与自然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可能性,直接将控制论与政治学、伦理学和社会学联系在一起;系统论的代表人物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深刻地揭示了系统理论的整体观、有机观、动态观和有序观。科学发展观正是从这些自然科学的最近成果引出的。第二,从中国传统社会的思维方式角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的传统文化渊源。中国是一个大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有很大的影响,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形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协和万邦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来源。众所周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着两千多年来未有之变局,面对西方的全方位侵略,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华文明反应迟缓、应对不力,中西形成了激烈对抗,经济政治上的变动引起中西文化的冲突。
中华文明的出路在何方?到底是全盘西化,还是固步自封,还是以中为主、中体西用?中国卷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之中,随着卷入程度的加深,讨论越来越激烈,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成为共识,但应以中为主,还是以西为主,一直有争论。就思维方式来说,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传统上都是既有综合,也有分析的。
但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以综合为主,典型表述就是天人合一:“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没有截然分立的鸿沟,中国人爱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②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以近代科学和近代哲学为代表的西方传统思维方式是主客二分,二元对立。主客二分,人与世界分的很清楚。二元对立,极端化表现就是理性至上,人凭借科技随意改造自然社会,造成人与世界的分裂对抗。由于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上存在的重大危机,人们好像一夜之间发现了中国古代的和谐思维,其实不然。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注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向,从中国人的传统智慧汲取了灵感,经过西方思想的中介,在更高阶段体现了万物一体的和谐思想。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一定程度上契合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中的这种和谐思想与和合文化。第三,从发展观的演变看科学发展观的社会科学背景。从历史上看,西方国家率先实现现代化,在社会发展理论方面,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单纯经济增长论的线性发展观,20 世纪 60 年代后逐步向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人类发展观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演进。“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人类发展观的嬗变中,经典现代性发展观的普世性和合理性遭到质疑和颠覆,呈现出了从西方化向多样化、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从片面的经济发展向社会全面发展,从征服自然向保护生态、从线性进步向风险发展转变的趋势。”
③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远未实现现代化。作为后发国家,在西方主要国家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呈现出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多重矛盾交织的整体态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科学发展观是在反思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实践,借鉴吸收当代国外社会发展观的积极成果,整合多种思想文化进行综合创新后提出来的。
二、形而上之思: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蕴涵的思维方式
我们应当从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马克思曾说过,唯物史观是唯一的唯物主义的方法,因而也是唯一科学的方法。
任何一种理论体系,虽然为人们提供关于对象的事1蕴含着某种思维方式。“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④在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形成的科学发展观,蕴含以下几种各自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方式。
1.实践的思维方式。即是按照人的实践活动的本性及其方式去观察和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思维原则和认识路径。了解一种思想流派,一个简便之门,就是研究他的创始人。马克思反对抽象思辨,强调消灭传统哲学,强调方法。关于马克思主义是否应当构建一个理论体系,理论界观点不一。原因之一,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方法,它首先实现的是思维方式的革命,如果建构一个体系,实践上就容易僵化。马克思本人并没有一个语录式的基本原理。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世界观: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从实践出发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可以说,马克思的所有研究都是探索人类历史发展和资本主义发展之谜,解决现代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问题。科学发展观立足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实践,回应时代的迫切需要,旨在解决当代中国“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鲜明贯穿着实践的思维方式。
2.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有意识的存在物的有机统一体,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因此,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并不存在什么见人与见物的对立,既不存在见物不见人的问题,也不存在见人不见物的问题。马克思的历史观体现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是贯穿了以人为本原则的唯物主义历史观。”⑤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为了扭转经济社会发展中片面强调物质经济利益、视 GDP 增长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而忽视甚至否定精神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片面实践,从而真正确立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3.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线性发展论”,虽然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它掩盖不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造成的各种矛盾和危机。
我们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在实践中往往被替换成为了经济利益可以无视社会利益,认为经济搞好了,其他一切自然都会好;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为了局部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等等,所有这些都与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思维方式背道而驰。
现代系统论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深刻揭示了系统存在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正是着眼自然、社会和人的复杂整体,按照系统思维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建设;着眼中国与世界的大系统,运用开放性的系统思维,通过深化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政治互信、文化交流,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伟大事业。
4.和谐共生的思维方式。和谐辩证法是对事物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状态的揭示。“和谐无论是从其词源意义来看,还是从其哲学本体论上看,都是指多样性的统一和对立要素的有机结合,反映了事物内部各要素间、不同事物间共生、共存、共荣的状态。”⑥和谐不是没有差异、没有对立、没有斗争,恰恰相反,差异、对立、斗争是和谐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同之辩表明,和谐不是同种事物简单相加的那种雷同,“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譬如一道好菜,必须把许多不同的味道调和起来,成为一种统一的、新的味道;一首好乐章,必须把许多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统一体。”⑦科学发展观秉承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强调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不断产生的诸多矛盾,妥善处理和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和减少不和谐因素,调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各方面的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性,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最终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理想境界。树立和谐共生的思维方式,有助于破除长期以来人类实践和理论发展中的主客二元对立的错误思维倾向,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人生指南:真切体悟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意蕴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人学意蕴,它为破解当代社会实践中的发展难题和个人的生存困境,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指南。
1.科学发展观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南。近年来,世界粮食危机、国际恐怖主义、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 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动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接踵而至。时至今日,这些危机的影响仍在,一系列危机反映了当代社会已经陷入了深层危机。走出危机的出路何在?在国内经济社会转型和国际形势复杂深刻变化的双重压力下,人们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正与其他国家密切合作,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保持稳定发展,在指导理论上提出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这表明中国把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倡导和努力实现全面而非片面、协调而非不均衡、持续而非不可持续的发展,这必将对破解当代社会的发展难题影响深远。
2.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个人发展的指路明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可以作为现代社会中个体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现代社会既是一个分工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又是一个商品生产和消费蓬勃发展的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伴随着机器生产体系和科层制的普及,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和深化,然而,分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人越来越成为机器的附庸,处在机器链条中的人失去了对整个劳动过程的总体性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从人的活动到人的意识,再到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都出现了普遍的物化和异化现象。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成为了分工和机器的奴隶。特别是现代社会从商品生产时代向消费时代的结构性变迁,在现代电子媒介技术和广告的作用下,人首先关注的是广告展示出来的商品,人的消费也越来越受到无意识操纵,消费甚至不再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如果消费这个字眼要有意义,那么它便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纵活动。”⑧消费被符号所控制,在消费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和物化程度加深了,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反映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拜物教观念也更加精致,进一步深入到人的内心无意识层面。人们在躁动不安的物欲之中挣扎着,只有一次又一次地投入消费之中,灵魂才能获得片刻的安宁。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技术理性过度伸张带来人日益严重的非人化”,“经济理性恶性膨胀造成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迷失”,“主体性严重扭曲造成人的生存风险加剧”⑨,价值理性的缺失,导致人无家可归和深度迷茫。商品交换的普遍化、个人存在的信息化知识化和人类的普遍异化,要求我们关注每个人的生存状况。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把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理想社会的构建奠基在科学分析当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上。作为一种宏观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可以而且应该成为人类个体全面发展的指导。人应当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一个片面的畸形的人。物的世界的增值不应当带来人的世界的贬值,我们应当破除片面追求金钱、追求经济增长的经济人假设。科学发展观坚持从现实的人出发,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实践出发,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高度和谐。第一,重视物的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满足人的物质经济利益需要,筑牢人全面发展的物质经济基础。第二,更加重视人的发展。通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消除人全面发展的制度体制障碍,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国企企业文化问题分析 | 浅谈如何加强科学发展观对学制教育的引领 |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分析 | 浅析科学发展观对创新财经工作的作用 |
科学发展观对指导新时期老干部管理工作的作用 |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交通运输业发展 |
老干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科学发展观的应用 | 浅谈党校促进科学发展观向实践转化的有效对策 |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探析 | 浅论如何利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土地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