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铸就一篇旷世之作《共产党宣言》(一下简称《宣言》)的问世,人本的思想、社会的发展、阶级的矛盾提出了理论与方法,并且结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展示到了世人的面前。其中剖析这资产阶级的发展和矛盾,以及无产阶级发展和特点,为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提供了依据。
《宣言》的发展思想主要有三个:历史发展规律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动力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又更加赋予了中国的特色,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一脉相承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体现在《宣言》的根本思想中,科学发展观继承者《宣言》的理论和思想,同时《宣言》也在新时代发挥了无限魅力,体现我国的与时俱进的作风。
一、《宣言》中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宣言》中呈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在《宣言》所描述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当代的以人为本则体现出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对工人生活状况做出了阐述和说明。“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这里就描述了工人从人变为了资本家获利的工具,失去了人的自由。“无产者的一切家庭联系是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被破坏了,他们的子女越是由于这种发展而被变成单纯的商品和劳动工具。”马克思对工人被奴役的关注不能是为了批判而批判,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根本上是为了使他们摆脱这种状况,走向自由全面发展之路,是为了用物质的力量了来摧毁物质的力量,最终获得全人类的解放,也才能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从家庭生活方面,工人为了满足自己最基本的需要,走上了被奴役的道路,失去自由。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构想出了“以人为本”的社会状态。《宣言》为我国以人为本的理论的提出打下了基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当代的意义不尽相同。在《宣言》全篇含义中体现出来的都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宣言》中显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发展理论,在其现实性上,是关于社会发展的学说。社会史复合式的概念,包括历史、社会、人三个命题,三者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统一为一个整体。人的全面发展是《宣言》的主要发展思想之一,并且是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素,也是未来符合科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中包含有:人的活动、人的需要、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矛盾,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对于工人阶级的描述,认为他们的活动是单一性和片面性的,说明资产阶级虽然在历史上使得农民摆脱封建关系获得“自由”,但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他们都一无所有,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于资产阶级,获得微薄的工资。也就是等同于无产阶级依赖资本家才能生存,只有有依附才能存活,随着生产力发展,机器的广泛采用,工人只需要做机器简单机器单调的操作,他们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花在工人身上的工资,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生活的必须的生活资料。面对着这样的不公平的待遇,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他们人的活动、人的需要和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在这样的制度下难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说明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为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基本要求。
《宣言》运用了统筹兼顾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剖析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这用以及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以及无产阶级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特点。《宣言》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从整体上阐释了无产阶级的道路,就是要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让无产阶级站起来,获得自由的权利。同时,又分析了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优点,揭露的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和虚伪的学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
为今后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提供了思想路线。
二、《宣言》中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在吸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而形成的。
《宣言》中的内容对我国的领导者和理论工作者,在国家的发展、制度的更新在方法和要求给予了重要的帮助,对我国制定一系列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发展观也是与时俱进的体现。
以人为本是《宣言》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延续和概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从《宣言》中的内容可以看到要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社会或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实现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因为我们进行现代化的建设也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也要注重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全面了,才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才能使得我国技术的革新。在江泽民统治领导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国进行的一切工作,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有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从系统上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指引了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制度发展的道路,提高我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我国的社会成功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国的成功延伸和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打下基础。
三、《宣言》中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的创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对《宣言》的发展,《宣言》中指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演变变为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这个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思想提升到一个高度。人作为社会中的成员,人的发展对社会和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制度发展,最终都是要由人来完成的。以人为本是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提高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现在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人与人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发展,最终达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才是当前以人为本的最终的成果。所以,以人为本是在《宣言》中的理论继承和发展起来,但是又结合了中国的国情,符合我国现代建设的实际要求。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利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对《宣言》的进一步的思维扩展。马克思在《宣言》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物质条件的观察,得出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发展是离不开物质生产的。通过物质生产,人的素质慢慢得到锻炼并提高了,加速了人的全面的发展,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最终创造出满足个人和社会的物质财富。但是,马克思通过观察看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认为要通过暴力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来取得无产阶级的政权,认为处于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发展是受到限制,所以只有协调好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和谐的环境中,激发出个人的发展和能力,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在这些关系处理好之后,才能体现出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的发展,进入真正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是对《宣言》的理论基础的进一步认识,发展生产力,只有在国家兴旺发达之后,才能真正达到人民的要求。但是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科学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才能是我国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统筹兼顾的方法,在我国的创新,使我国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加顺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写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纲领,即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是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让全世界都认识了这个理论,他以推翻资本主义为首要的目标,以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但是运用到我国的具体实践时,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任期的革命斗争中,把纲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纲领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部分。这两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即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党的最低纲领是为实现最高纲领服务的。这就是我们共产人在方法上实现了统筹兼顾,认为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不同,纲领的具体内容也就不同。随着我国征集经济的发展,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党的十三大总结了建国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了党在现阶段的基本奋斗目标。党的十四大继续坚持了党的十三大确定的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也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纲领。中国的发展是具体分析了我国的国情和矛盾,在经济制度上也创新,如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发展经济的同时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我国制度和方法的创新,使得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都充分蓬勃发展,让祖国的明天发展更加美好,中国梦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李曼。简论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发展的层次和主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9.
[4]江泽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国企企业文化问题分析 | 浅谈如何加强科学发展观对学制教育的引领 |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分析 | 浅析科学发展观对创新财经工作的作用 |
科学发展观对指导新时期老干部管理工作的作用 |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交通运输业发展 |
老干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科学发展观的应用 | 浅谈党校促进科学发展观向实践转化的有效对策 |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探析 | 浅论如何利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土地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