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近现代史中的民族团结文化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52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使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再到1978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近现代的内蒙古地区,始终与中国历史发展的脉搏跳动紧密相连,随着中国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经历了反侵略、反压迫、反分裂的一次次烽烟战火的血腥斗争和民族联合、共同奋斗的光辉历史,各民族文化的激荡、碰撞和交融,使内蒙古地区形成了开放包容、刚柔并济、勇于进取的地域文化品格。可以讲,内蒙古地区近现代史上的每一步,都闪烁着民族团结的伟大光芒。
一、近代内蒙古地区反侵略反压迫斗争中的民族团结文化(1840~1949)
(一)抗战前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团结文化(1840~1936)
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开始在不断加深的外来侵略下逐步走上半殖民地化。在这一时期,内蒙古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激烈、错综复杂,蒙古族内部的封建势力、国内反动统治阶级和帝国主义相勾结,极力维护封建特权统治制度,使内蒙古长期处于被分割统治的状态,封建经济结构长期地相当顽固地保存下来。地区境内的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的甚至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同时,近代中国广大的农村经济破产,长城以南和东北、西北等农业地区的大批农民纷纷向内蒙古地区逃亡谋生。国外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国内落后封建残余势力大量霸占和“放垦”土地,对流亡来的各族农民进行重重剥削和压迫。面对内忧外患的共同命运,蒙古族和汉族等兄弟民族进一步团结起来,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侵略、反压迫斗争。
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内蒙古各阶层都曾捐献银两、马匹,或奉调出征,直接参战。义和团运动前后,各族军民奋起反抗,攻打和驱逐洋教堂、教士、教民,坚持抵抗俄军对呼伦贝尔等地的武装侵略。从19世纪中叶开始,内蒙古地 区 接 连 爆 发 了 伊 克 昭 盟 各 旗 的“独 贵龙”运动,白凌阿与东北各族人民反清起义、卓索图盟的“八支箭” “老头会”,哲里木盟土合木起义和花里亚荪造反等等蒙古族群众反抗王工扎萨克横征暴敛、残酷压榨的斗争。此外还发生了科左后旗汉族佃民反抗蒙古王公的斗争。进入20世纪以后,蒙古族各阶层以抗垦为中心的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几乎遍及内蒙古各地。 “五四”运动时期,内蒙古各族青年受新思 想、新 文 化 的 影 响,爱 国 热 情 不 断 高涨,开展各种形式的反帝爱国斗争。 “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及“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成立,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的革命工作。并且成为内蒙古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蒙古地区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起到了宣传、鼓动和组织的作用,促进了内蒙古蒙汉各族人民的进一步团结。1927年,日本召开的“东方会议”上,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在给天皇的秘密奏折中提出了臭名昭着的“满蒙政策”, “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一再宣称“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并在内蒙古的东西部分别扶持了李守信和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两个傀儡政权。与此同时,国内统治阶级也都觊觎对内蒙古地区的统治权,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们或者企图制造分裂,或者妄图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 “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地区的各族民众抗日救亡斗争蓬 勃 兴 起,各 族 人 民 紧 密 团 结,同 仇 敌忾,涌现出了察哈尔同盟军、绥远抗战、李海山抗日义勇军等辉煌的抗日救亡业绩,不仅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而且推动了全国各族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兴起。这些历史业绩,为全中国各族人民的和睦友好、团结奋斗及创造共同发展的未来播下了种子。
(二)抗战期间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团结文化(1937~1945)
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及时制定了抗日战争中的民族政策,以便团结中国各民族共同抗日,尤其对处于战略要地的内蒙古,更给予特别的 重 视。1937年7月10日,党 中 央 发 出《关于蒙古工作的指示信》,号召: “一切指导蒙古工作地方党组织与担任蒙古工作的人员,应当把发动蒙古民族抗日运动高潮,当做今天第一等重要任务和一切工作的重心。……蒙汉联合抗 日,是 目 前 蒙 绥 工 作 的 最 高 指 示。”①8月15日,党又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到了: “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民族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的基本主张。②在1938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又提出了“团结各民族为 一 体,共 同 对 付 日 寇”的 民 族 工 作 总 方针。1938年11月22日,中共中央在《关于绥蒙工作的决定》中提出: “我们党与八路军在绥蒙工作的任务:是要去唤起和团结蒙、汉的一切力量,一致联合抗日;……是要以我们坚持抗战的模范作用,去提高蒙汉军民、王公、官吏抗战必胜的信心。”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不仅把制定切实可行的对蒙古民族的政策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时刻关注着内蒙古地区的抗日形势和蒙古族的处境。正是由于党对蒙古族上述方针与政策的正确性,使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民族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党的蒙古民族工作首先是建立各级蒙古民族工作的组织。为搞好蒙古民族工作,加强对民族问题的研究,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党中央经过长征抵达陕北后,立即成立了蒙古工作委员会。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建立了包括蒙古族和回族问题研究组的民族研究室,绥远地 区 设 立 了 从 事 蒙 古 民 族 工 作 的 各 级 机构。中共绥远省委下设蒙民部,由省委书记亲自兼任部长;在蒙古族比较集中的绥西地委和一些县委也设立了蒙民部;成立中共土默特旗蒙古工作委员会,以领导旗内的蒙民工作;在各级动员委员会中设立蒙民工作委员会;在绥察行政公署下设蒙政处,作为抗日民主政权的一个部门,专门处理蒙古民族工作事务;在一些专署和县的抗日民主政府中,也分别成立了蒙政科及蒙政部,具体开展蒙民工作。由于各级党政机关积极开展蒙民工作,致使许多先进的蒙古族青年踊跃参加抗战,并在各级蒙民工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成为蒙民工作的骨干。这为唤起蒙古族的觉醒、紧密与蒙古族的关系和联合蒙古族共同抗日具有关键意义;其次,大力培养蒙古族干部。在抗日战争中,我党特别重视培养少数民族革命干部,认为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对于做好民族工作、动员各族人民共同抗日、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至关重要。内蒙古地区的党组织遵照中央指示,广泛动员和选送各族有志青年到延安学习,仅1938年至1942年,就先后组织了八、九批蒙古族、汉族和满族青年上百人前往延安。在动员和选送各族青年去延安学习的工作中,中共土默特旗蒙古工作委员会做出了特殊的贡献。1937年中央党校在延安开办了少数民族班。1939年底,在陕北公学专门成立了蒙古青年队。1941年夏,陕北公学又成立了民族部。1941年9月,又在民族部基础上创办了延安民族学院。学院创建时 有 学 院200多 人,蒙 古 族 最 多 占 总 数 的40%.在延安民族学院这个少数民族干部摇篮中学习的内蒙古各族青年,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经过一段学习和培训后,都陆续返回内蒙古 参 加 抗 日 斗 争,积 极 投 身 于 革 命 的 洪流,成为日后解放和建设内蒙古的光辉事业的重要骨干力量。总之,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总方针的指引下,抗战期间,党在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工作,除前所述外,在诸如团结、争取民 族 上 层 人 士 等 方 面,取 得 了 很 大 的 成绩。这些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坚定了各族爱国军民同甘共苦、坚定抗战的信心,为赢得内蒙古地区和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下一篇: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理论
相关论文推荐: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团结的理论与实践 | 云南宗教和谐与民族团结形势与政策路径 |
新疆宗教极端思想的负面影响与治理策略 | 新疆地区如何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
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 近十年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综述 |
新疆民族团结工作新思路与新举措 | 云南藏区和谐民族关系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
新疆促进民族团结工作的深入与思考 |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