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有 6930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乡、丙中洛乡小茶腊村,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齐乐村和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茶隅县察瓦龙乡扎思村。由于自然与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直到20 世纪 50 年代初,独龙族社会仍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当时,独龙江两岸尚有 15 个父系氏族及所属的 54 个家族,是我国典型的“直过”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我们无法从历史文献中去分析早期独龙族是如何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关系的。但是当地有许多以口碑相传的形式,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等口承文学。这些口承文学凝聚了先民们的智慧和心血,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所具有的审美观念。虽然口承文学有后人不断加工的成分,内容更有后人的臆想,但它们反映了原始社会的某些特点,以非主流的“历史记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独龙族先民对本民族与他民族的认识以及民族关系的理解,对我们探索和研究独龙族的早期的民族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本地域本民族中心的观念
“族源神话”即创世神话,即人类起源神话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民族起源的一种想象和假设。它是某一文化共同体基本价值观的基础和象征性的规定,其通过对时空世界发生过程的叙述,起着给人类在宇宙自然中定位的作用。
那么,独龙族是如何来认识和构建他们民族的起源和民族始祖的出生,以及“我族”与“他族”之间的区分的? 其“族源神话”能为我们提供某些“历史记忆”。这里要说明的是,“民族”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它包括了现代政治实体的民族概念和具有共同语言、宗教及文化习俗的族群概念。
因此,神话中的“民族起源”实际就是民族或族群的最初形式,即氏族、部落、胞族、部族的起源。虽然用今天“民族”概念界定神话中所叙述的“民族”,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但是我们也将依循约定俗成的说法,不再区分其实质。因为,对独龙族来说,很多时候“民族”和“族群”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互相等同的。
《卡窝卡莆造人》里说: 在远古之时,当日月初交配之后,乃有生物。但是一切生物,均是蠢然圆块,混沌无别。后有雪山之神,名卡窝卡莆者,将雪水化为清水,洗濯各物,将其赘瘤除去,乃生类别。首先显出人类,一男一女。以后乃显出鸟兽虫鱼,均各有性别。此一男一女自相交配,系繁殖成今日之人类。其余亦各繁成今日之世界上各种动物。
《木克木当的故事》说: 很早以前,相传木克木当山是天和地接近的地方,山上搭了一架九格的木梯,能够通往天上。有一天,有同父异母所生的“朋( 意为长子) ”和“廷( 意为次子) ”两兄弟,爬上天梯去寻找金银财宝。之后,地上来了一群像人一般大的“人蚂蚁”,在天梯附近遇见个过路的独龙人,见他的腿上箍着一圈圈很漂亮的藤篾“绑卡”( 独龙族独特的一种大腿装饰) ,就向他讨要。
独龙人对他们说: “你们的腿太细了,不合用。”怎么说也不给。人蚂蚁生气地说: “你不给‘绑卡’,我们就把天梯咬断,让天跟地分开! ”到了半夜,人蚂蚁果真把天梯咬断,梯子掉了下来。从此天和地分开了,人再也上不去。这时“朋”和“廷”要从天上回来了,可是天梯没有了,他们再也下不来,非常生气,指着地上的人大骂起来。“朋”还愤怒地挥动石斧乱劈乱砍,这就是闪电和响雷的来由;“廷”则变成了害人的鬼“木卜郎”。
神话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原点,许多远古文化的秘密就潜在于神话之中。卡窝卡莆和木克木当是独龙族神话传说中提的最多的两个地方,也是独龙族认定其祖先住过的地方,而这两地都在今天的独龙江流域。这种将自己民族起源与自己居住地域联系在一起的说法,最能体现出该民族对这一地域的依赖性。通过建立与当地名山的亲缘性关联,强调了独龙族在该地的先在地位,从而形成了本土地域中心的观念。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标准,并且在考察“我族”与“他族”的关系中往往都是从自己的文化价值出发,并以此来衡量“他族”的文化。而且在与“他族”文化发生接触、碰撞之后,会积沉出对自己民族的定位和对“他族”的认识。以本地域、本民族为中心或出发点来认识其他民族。这一观念在后面列举的许多传说中还有体现。
二、同宗共祖、同源异流的观念
远古流传下来口承文学不仅是人类文化的早期成果,而且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族源神话更具有神圣性,承载着许许多多文化功能,其中同宗共祖、同源异流的观念表现得最为明显。生活在青藏高原东南部与横断山脉交角地,藏彝走廊上的独龙族与怒族、傈僳族、藏族等民族,同为古代氐羌族群的后裔,他们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在独龙族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搜集的神话中,洪荒劫世为背景,兄妹成婚后再生人类的神话居多,同宗共祖,生有 9 男 9 女,然后繁衍异流出不同的民族。
《兄妹成婚》( 三) : 足足过了一代人的时间,洪水才被太阳晒干。兄妹各自带了一根木棒,四处去找人。可是他们走了不知多少天,走遍了天下,也找不到一个人,最后又碰在一块了。他俩商量: “现在只有我们,我们只好一块往。”晚上,男的睡在左边,女的睡在右边,在两人中间放了一桶水、一堆柴隔开。等到天亮时,水和柴都要不见了,一连几天都是这样。两兄妹想: 也许是天神要我俩成亲吧。两人便商量,哥哥到东山坡,妹妹到西山坡,双方同时滚石头,如果两块石头滚在一起,两人就成亲。结果,两块石头滚拢了,兄妹成了夫妻。
波和南兄妹成婚后,生了九男九女。在生子女的那天,波和南在山头上倒了一桶水,这桶水流下后成了九条江。九对兄妹长大后,大哥和大姐住到了东边的一条江边上,成了汉族; 二哥和二姐住到怒江边上,成了怒族; 三哥和三姐到了独龙江畔,成了独龙族,其他兄弟姐妹住到了其他六条江边,分别成了六个民族。
《兄妹成婚》( 四) : ……兄妹二人结成夫妻后,生了九男九女。每生下一对儿女,父母亲就把他们配成对,在岩洞里替儿女们生一堆火,安下一个火塘。一共安置了九个火塘。子女们长大后,都很聪明能干,他们会制造弩弓、砍刀和鱼叉,会打猎,会种火山地,也会织麻布和编箩筐。日子久了,子女们中间产生了不和,经常打架。这样他们就采用比赛弓箭的办法,说好谁射中靶子,谁就当首领; 射不中的,由射中的把他们杀掉。
年老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就对孩子们说:“我们都是从格孟那儿来的,不能相互残杀,射中靶子的,不要杀射不中的兄弟姐妹,射不中的要服从射中人的管理,听他们的话,以后给他们送礼物上贡税”。
父亲的话大家都同意了,比赛结果,长子和长女射中了箭靶,其他的弟妹都没有射中。长子和长女把包谷、谷子和麦子中最好的籽种都背上,去了东边太阳升起的金沙江那边,当了官,后来成了汉人。那边的庄稼总是长得好,收得多。其他兄弟们,都成了上贡纳税的老百姓。他们先是住在“蒙沟当”地方,过了很多年,人口多了起来,就不断分散到九条江的两岸住下,住在独龙江的是三弟和三妹; 二弟去了缅甸的得久江,他们走的时候,据说是用索子绑着走的,成了奴隶,被人们买卖的奴隶就是这么来的; 六妹的人去了缅甸拉打阁一带的当色尔地方; 四妹的人去了缅甸产薄布的“蒙能蒙共”,那是太阳落实下的地方。从此九条江上,都住有一对儿女和他们的子孙们。
传说在形象描述独龙族与周围兄弟民族关系时,明确在兄妹成婚时代,独龙族已经把人们分成了不同的族群,独龙族、怒族、傈僳族、藏族、汉族以及缅甸独龙族民族等等都源于独龙江,为同父同母的兄弟,具有亲属关系,是共同祖先的民族系统。以上神话中有一个共认,即把独龙江作为世界的中心,九兄妹在此生长,又由此分布到周围各地,分化为众多民族,发展了各地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但根基都在独龙江,这是神话时代独龙族族际观念的反映。《兄妹成婚》( 三) 、( 四) 两则传说中的三弟和三妹生活在独龙江边,并发展成了今天的独龙族,这是独龙族族源土著说所寻求的本民族产生的神圣依据。独龙江是独龙族的发祥地;形成了以独龙江为出发点,或以独龙族为基点来观察、认识其他民族的意识,并能用本民族的价值观来衡量其他民族。故在与其他民族接触、交往之中,构建了他与周边民族包括怒族、傈僳族、藏族、汉族以及缅甸独龙族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观念和与其他民族关系的认识。
三、共生共荣、和睦共处的观念
独龙族、怒族、傈僳族、藏族、汉族以及白族等民族定居于藏彝走廊西端的时间虽有先有后,但最终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状况,甚至有的地方向杂居转变,他们无论在生活习惯上,还是在语言上,许多民族都表现出极强的认同性。独龙族自古与相邻的兄弟民族共生共荣、和睦共处。
在独龙族地区广为流传的《创世纪》神话传说中,有着独龙族与周围兄弟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的生动描述。
经过洪水泛滥后,仅有兄妹两人幸存于嘎哇嘎普神山之上。哥哥叫阿波,妹妹叫阿朋。为了继续生存和繁衍后代,他俩决定分头到各地去找人。阿波去江东,阿朋到江西。不知走了多少路,过了多少江,找了多少年。结果仍是兄妹两人碰在一块,再也找不到其他的人。于是哥哥对妹妹说,如此劳累奔波,还不如先盖上间房子住下再说。于是兄妹俩盖了房子住下来。尽管晚上事先都各自睡在自己的床上,不知怎么地第二天起床时兄妹竟睡在一张床上。头天晚上拾来分开的干柴,第二天同样也合拢成一堆。妹妹见此情景,总是很羞愧,便用竹筒装水放在两张床中间把两人隔开。奇怪的是,第二天早上竹筒不见了,两人仍睡在一起。兄妹两人十分困惑,久而久之反觉得这是天神的意愿。于是,兄妹两人向天起誓并祷告说,如果我们倒出的这筒水能变为江河,就表明天神并不怪罪我们兄妹成亲,否则,我们只有眼看人类从此绝种。一筒水刚刚泼出,转眼间就变为九条江,这就是与这一带地理环境极为密切的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金沙江、狄子江、狄布勒江、狄府江、托洛江和恩梅开江。从此,兄妹二人正式结为夫妻,后来生下九男九女,分别成了以上各条江的主人,亦即后来的汉、怒、藏、白、纳西、傈僳、僜人和独龙等族。怒江和独龙江两兄弟关系甚密,临行前相互交换了礼物,后来隔山隔水,彼此说话的能听得懂,只是音调慢慢地变了一些。
实际上直到今天,独龙语与贡山怒语是基本相通的。《创世纪》等神话中所陈述的九条江正是原始先民们对自己繁衍生息自然环境的具体描述,它恰与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等民族分布和活动的地理范围大体相同。《创世纪》神话中民族间的虽有亲疏关系,但独龙族视汉族、怒族、藏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等民族均为兄弟,各民族长期以来频繁交往,友好相处,在区域文化认同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洽和谐的关系。
四、从本民族中心向他族中心过渡的观念
独龙族的许多族源神话中还暗含有独龙族先民从本民族中心向他族中心过渡的观念。
《卡瓦卡普传说》中讲述了兄妹成婚后所生九对兄妹,他们长大了……大哥大姐于是向着太阳出的地方走去,来到金沙江边,成了汉族。临走时,由于他俩把书本带走了,他们的后代都能读书识字,管理天下; 二哥二姐赶着羊群,带着经书走了,来到澜沧江边定居,成了藏族,他们会放牧,也会念经; 三哥三姐来到怒江,带走的是玉米渔网,成了怒族,男的专织箩箩,女的专织麻布,众姐妹至今向他们要箩箩和麻布; 五弟五妹去了迪子江;六弟六妹到了托洛江; 七弟七妹去了迪不勒江; 八弟八妹和九弟九妹到了江心坡,他们中的一对把铁砧子背走了,至今众姐妹兄弟都要向他们买君刀子、铁锅。
《卡瓦卡普传说》和上述的《兄妹成婚》( 三)( 四) 里,独龙族、汉族、藏族、怒族、傈僳族、白族、僜人以及缅甸独龙族民族等各民族或族系都源于洪荒后的兄妹成婚。由于人口繁衍,氏族发展,分化成许多部落,并出现了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而分流、分化形成许多民族或族系; 在对其同源异流史实追忆时,又对各族分布、杂居并活动的地理范围以及这些民族彼此区分的观念进行了影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在特定的区域内,强者为王,弱者为仆。经济上有互相依赖的关系;兄弟姊妹的长幼排序也颇有意味,长子长女发展成汉族,排序都在首位,生活在风调雨顺的地方,物产丰盈。在族群的排位中,汉族为首。这无疑是王朝体制建立以来,汉文化、汉族在族群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反映,折射出汉文化在独龙族心目中的地位。这也是国家———民族体系之下,传统上以汉族为首的大一统思想的濡染。
《兄妹成婚》( 二) : 在远古之时,洪水滔天,人类死尽。惟在卡窝卡莆神之山上,有兄妹二人,兄名庞、妹名孃,因虑人类绝种,乃自相交配而生九男九女,各儿女复自相配偶。大的一对,无名,成亲,为藏族人之祖先。第二对,男名京、女名捻成亲,为俅子之祖先。当时,此四人赛射箭,以一块钱为目标。言明射不中者向射中者征税。第一对夫妇果射中,第二对未射中,故至今俅子纳税给藏人。第三对,男名刚、女名郡,成亲后,同去狄子江边居住。其地产藤子,因善编藤筐子,以供给俅子。第四对,男名犍女名宁,成亲后到曼宁在今天缅甸境坎之西居住,乃为其地土人之祖。余不详。但此九对之中,有一对是汉人的祖先。
历史上西藏察瓦龙门工土千总在政治上曾一度对独龙族进行统治,独龙族深受藏族宗教文化的影响。上面这则传说将藏族排序首位,这应该是历史上藏族的强势政治以及藏文化对独龙族的影响在其族群意识中的反映。
总之,从远古流传至今的口承文学是基于当时物质生活和宇宙观念而产生的文化社会,它蕴涵有许多历史的真相,暗含有各种文化因子,其中独龙族先民的民族观念和民族关系是最具特色的内容。陈述了相同祖先繁衍的各民族,他们“异流”的线索、文化的初步特征以及各族间亲疏关系的历史记忆,这正是对同处于一个区域内的不同民族( 民群) 起源、归属、发展和民族关系认识和理解的反映。
参考文献:
[1]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2]蔡家麒. 独龙族卷[A]/ /吕大吉,何耀华. 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叶舒宪. 中国神话哲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云南民族研究所. 民族调查研究·独龙族社会历史综合考察报告( 专刊) [R]. 1983.
[5]高志英. 独龙族社会文化与观念嬗变研究[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6]洪俊. 独龙族族源初探. 怒江州政协文史委员会. 怒江文史资料选辑( 上卷) [G]. 芒市: 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复兴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