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都将董卓视为凶恶残暴之徒,这固然是因为董卓在争夺权力过程中制造了许多杀戮,同时也因为董卓废少帝和立献帝的做法为正统思想所不容,为历代史官所诟病。但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一味盲从史官的记载,而要全面探析董卓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代表的阶级利益。
一、董卓与凉州军事集团
董卓从一个慷慨健侠、屡立军功的良将发展为擅权残暴的祸国大盗,是本性使然还是形势所迫?董卓的变化与士族的排挤是否有关?董卓一系列暴政的背后隐藏着东汉政权内部士庶之间怎样的斗争?这要从董卓的出身谈起。
(一)董卓的出身与成长环境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是现实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概括化和定型化的结果。董卓性格的养成与其出身和成长环境密切关联。
1.出身微末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今甘肃省中部),父亲董君雅从小吏升任颍川纶氏尉。县尉的官阶很低,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的董卓在士族垄断仕进的东汉时代很难进入统治核心。董卓成长在凉州---中原与西羌战争的多发地,生存环境恶劣,习武成风、勇猛彪悍,一直是汉朝羽林军和虎贲军士兵来源地;凉州屡出名将,董卓后来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入选羽林郎。董卓就是在这样一个尚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并通过军功进入权力中心的。
2.年少健侠董卓生来力大体壮,史称:“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1]“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年轻时好游侠,曾经游历羌族生活的地区,与羌族豪帅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以健侠扬名凉州。董卓精通羌胡事务,这为后来董卓在对羌人的战争中屡次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汉羌战争中培植的军阀
作为庶族豪强,董卓的发家起源于汉羌战争。
正是与羌人之间的战争,为董卓积累了足够的军事资本。
1.汉羌战争西羌出自三苗,是羌族的别支,汉代进入中原的羌人基本与汉族融合,未进入中原的羌人以部落为单位散布在长城以西、河湟地带,主要有先零羌、白马羌和烧当羌等。西羌内迁时常与河西走廊及陇西当地的汉人发生冲突,成为东汉最严重的边患,史载:“东犯赵、魏之郊,南入汉、蜀之鄙,塞湟中,断陇道,烧陵园,剽城市,伤败踵系,羽书日闻。”
汉朝在凉州设护羌校尉,掌管西羌事务,护羌校尉成为东汉政府对抗羌人反叛的重要职官。汉羌战争自西汉开始断断续续持续百年,汉宣帝时曾派赵充国对屡次犯边的先零羌进行打击;东汉光武帝时的名将马援也曾在陇西平羌,安帝、顺帝两朝汉羌战争尤为激烈。汉桓帝时,在凉州三明(段颎、皇甫规、张奂)的镇压下,杀死数万羌人,重创西羌,使其再也无力威胁东汉政权。近百年的汉羌战争耗费了东汉政权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统计,仅安帝和顺帝20余年间就花费钱300多亿,“伏计永初中,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亿;永和之末,复经七年,用八十余亿”.同时,汉羌战争还在凉州培育出了一大批精兵猛将,董卓就是在汉羌战争中培植起来的军阀。
2.军功起家董卓出身庶族豪强,在东汉重文轻武和士族垄断政治的时代,他能够从一个行伍吏卒升迁到前将军,就是凭借汉羌战争中获得的军功。董卓起初被征召为郡吏抓捕盗贼,后被凉州刺史辟为从事,巡守边塞,击破羌胡,斩获千余人,立下军功。
汉 桓 帝 末 年,董 卓 “以 六 郡 良 家 子 为 羽 林郎”.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春,“东羌、先零五六千骑寇关中,围祋祤,掠云阳。夏,复攻没两营,杀千余 人。 冬,羌 岸 尾、摩 蟞 等 胁 同 种 复 钞 三辅”.朝廷派中郎将张奂前往镇压,董卓作为军司马共同出征,结果“大破之,斩其酋豪,首虏万余人,三州清定”.论功行赏,董卓拜郎中,迁广武令,蜀郡北部尉,后迁为西域戊己校尉。灵帝建宁二年(公 元169年),张 奂 被 “陷 以 党 罪,禁 锢 归 田里”,董卓被连坐免官。熹平元年 (公元170年)袁隗为司徒,并州刺史段颎向袁隗举荐董卓,被征辟为司徒掾,后来拜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董卓为东中郎将,持节征讨黄巾,兵败抵罪。同年冬天,北宫伯玉、李文侯伙同羌胡群盗反叛,劫持边章、韩遂共同劫掠州郡,入寇三辅。
公元185年,朝廷以张温为车骑将军,拜董卓为破虏将军随同征讨,“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不久又拜董卓为前将军,封斄乡侯。30多年的征战,凭借着赫赫战功,董卓终于从军吏升到前将军,成为东汉的高级武官,有了雄踞一方的资本。这固然离不开他的勇武与谋略,主要原因还是“董卓盛壮之年,正值凉州三明安羌时期”,抓住了建立功勋的大好时机。
(三)凉州军事集团
汉羌战争解决了东汉边陲的危机,却为东汉政权的分裂埋下了隐患。夏曾佑《中国古代史》言:“因东汉经羌胡之乱,天下精兵猛士,恒聚于凉州。其后羌胡之祸,虽赖以熄灭,而重兵所在,卒成乱阶。何进之后,曹操之前,乱皇室者,皆凉州之士也。”
董卓所统领的凉州兵以湟中义从和关中秦胡为基干,夹杂许多出身低微的凉州汉人,这支军队在与西羌的长期战争中培养起来,以骑兵为主,具有较高的战斗力。《资治通鉴》记载,尚书郑泰曰:“关西倾遭羌寇,妇女皆能挟弓而斗,天下所畏者,无若并、凉之人与羌、胡义从。”
由此可见,凉州兵的战斗力之高在当时是公认的。董卓手下的将领也多为羌胡豪帅和凉州本地豪强,如李傕、郭汜、张济与樊稠都是凉州人,而且董卓年少时就与羌胡豪帅交好,在西羌颇有威名。这样一支充满了羌胡和庶族烙印的军队注定了凉州军事集团难以长期为士族服务,也不会被士族接纳,只是被士族充当争夺统治利益的工具罢了。
二、从破羌良将到祸国大盗
随着东汉末年战乱和时局的变幻,董卓的人生历程和人生选择又发生变化,他逐步走上祸国大盗的道路。
东汉末年官场腐朽,卖官鬻爵,赋役繁重。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巨鹿人张角借助太平道发动起义,“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为了镇压黄巾起义,豪强地主纷纷组织武装,修建坞堡,势力迅速增长,许多地方官吏也拥兵自重,为汉末军阀混战揭开序幕。同时,东汉从和帝开始,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的局面贯穿了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何皇后之子刘辩即位,何进执掌朝政,重用袁绍、袁术和何颙等士族,召董卓进京诛杀宦官。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宦官与外戚势力被一网打尽,统治阶级只剩下士族门阀势力。董卓进京揭开了庶族武人与士族门阀争权夺利的斗争序幕,开启了汉末军阀混战的局面。
(一)董卓拥兵自重
董卓从军30余年,屡次击破羌胡叛军,立下赫赫战功并不断升迁。如果只看这段历史,董卓无疑是一名良将,后来却拥兵自重,废少立献,焚洛阳,迁长安,成为擅权残暴的祸国大盗,在此期间以西凉武将为代表的庶族武人与士族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9年),董卓被拜为前将军,与皇甫嵩一起平定韩遂、马腾之乱,其实力进一步膨胀,引起朝廷的忌惮。灵帝下诏征董卓为少府,掌管天下赋税,表面上是升职,却失去兵权。为了免遭宦官外戚和士族的宰割,董卓抗旨拒绝交出兵权,以“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牵挽臣车,使不得行”为借口留在凉州。中平六年(公元190年),汉灵帝病重,欲立刘协为太子,又忌惮支持何皇后之子刘辩即位的大将军何进,且何进有手握兵权的董卓的支持,于是下诏“拜卓为并州牧,令兵属皇甫嵩”,以削除董卓兵权。拥兵自重的董卓既担心离开凉州失去兵权,又担心远离洛阳,不能及时了解朝廷动态,于是上书拒绝出任并州牧,屯兵河东密切关注洛阳动态。不久,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密谋诛杀宦官,密召董卓进京。
(二)董卓专权
面对洛阳各派势力的角逐,董卓选择了拥兵自重以待时机,何进的命令终于让董卓看到了希望。但是,董卓未到达洛阳,何进就被宦官所杀,虎贲中郎将袁术及何进部将又将宦官全部杀死。董卓进入洛阳时,朝中只剩下没有掌握兵权的士族势力,董卓凭借武力轻松控制了洛阳局势。“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故京都兵权唯在卓。”【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汉初服色“外黑内赤”在政治环境中的考察 | 元明清时期贵州土司贡赋与环境的协调 |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及礼乐文化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