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各领域均发生了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这些变革一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供了基本依据, 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实现了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转变。同时, 它也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要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更加自觉地维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
关键词:历史性变革; 重大意义; 主要内容; 鲜明特征; 实践要求;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DU Yanyan
School of Marxism,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Since the 18 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 all fields of our country have undergone an all-sided, pioneering, deep-seated and fundamental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These changes, on the one hand, provided the basic evidence for the ent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a new era and on the other hand prompted the Chinese nation to make a great leap from standing up and being rich to being strong. It has expanded the path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modernization and brought about the change from "leniency, slackness and softness" to " strictness, tightness and rigidity" in ruling the part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requires us to be more consciously guided by Xi Jinping's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more consciously uphold and strengthen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and more consciously safeguard the authority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Xi Jinping as its core.
Keyword:
historic change; great significance; main contents; multidimensional featur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全面梳理总结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变革, 深刻领会这些新变革的重大意义, 准确把握贯穿其中的规律性特征并牢牢把握这些新变革提出的实践要求, 对我们今后开展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深远意义
(一) 历史性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供了基本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这一时代主题, 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 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并作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决策, 促使国家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历史性变革, 进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得到了全新阐释, 直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历史性变革使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和一种新的发展境界, 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和起点上, 开始了新的征程。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促使我国实现了两个“前所未有”: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 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 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二是“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2]这两个“前所未有”分别从我国国际影响力、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内各领域面貌的变化两个角度高度概括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发生的深刻变革。这些成就和变革既是中共十八以来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在实践中产生实质性效果的充分体现, 也是准确判定当代中国发展所处历史新方位的基本依据。
社会主要矛盾是判断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全新描述, 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这一论断的做出是有科学依据的, 一方面它是在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基础上对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个新的深刻认识, 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社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客观实际给予的现实肯定。这些深刻变化进而为准确判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供了客观依据。可见,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深刻变革既是党应对新社会矛盾的行为结果, 也是党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科学判断的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
(二) 历史性变革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现实条件
1840年以来, 中华民族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无数仁人志士艰辛探索, 都力图寻找一条中国自立自强之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 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 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建立了新中国, 完成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解决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使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 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从而成功解决了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站在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谋篇布局, 作出了一系列对党和国家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方针政策, 解决了诸多困扰党和国家多年的发展难题, 办成了许多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 从而开启了让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史新征程。
这些历史性变革有效解决了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提供了基本的体制、机制、制度依托。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确立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总体架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确立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制度基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确立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运行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目标的设定为中华民族“强起来”确立了法治保障;国防和军队体制的改革确立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军事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化确立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政治保证。可见, 五年来的历史性变革扫除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体制机制障碍, 使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同时, 这些历史性变革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倾注了精神力量。一个国家的强大, 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日益增长, 更是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等“软实力”的不断增强。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始终与人民血肉相连, 始终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 始终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拼搏, 使中国人民谋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非凡成就和深刻变革,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和治国理政新境界, 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更加坚定了全国人民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的坚强决心, 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 历史性变革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参考路径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和必然趋势, 但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却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人民经过60多年的实践探索, 走出了一条以政党力量领导人民和军队、建立现代国家、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路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着手全面深化改革, 从而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具体形态更加成熟定型。在实践中,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 特别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注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 特别强调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抓手,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使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解决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所面临的根本性与深层次矛盾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根据自身特点、立足本国国情,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在借鉴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模式的基础上, 对本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所进行的全面而深刻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聚焦制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聚焦长期以来存在于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顽疾, 不断拓展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运行机制, 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科学有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日渐繁荣多样。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内涵和形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 现代化道路也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快。
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文明过程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特别是在“发展陷阱”“治理赤字”“民主赤字”此起彼伏, 贫富分化、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问题层出不穷的当今世界, 中国实践和中国道路越来越彰显出强大引领力和感召力, 中国风景也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憧憬。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取得的成效, 使长期占主导地位和垄断话语权的西方现代化模式被打破, 也使得习惯用西方价值标准和发展模式主宰世界的错误认知得到改变, 从而给世界上那些发展中国家和民族实现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全新选择, 因此, 它具有世界意义[4]。
(四) 历史性变革为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到“严、紧、硬”提供了转变基础
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 强调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同时, 强调要着力加强党的建设, 从而使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得到了根本转变。习近平多次强调, “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 勇于直面问题, 敢于刮骨疗毒, 消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 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5]。经过五年的真抓实干, 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卓著成效, 中国共产党以“严、紧、硬”的姿态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征程。
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首先从解决党内日益凸显的问题入手, 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 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各个领域, 并深入推进党内制度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突出强调共产党人要有政治意识和政治规矩, 坚定信念, 补好精神上的“钙”;强调按新干部选拔的标准和理念, 从严治吏;强调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 增进同人民的感情;强调以高压态势惩治腐败, 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等等。可见, 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体现了严字当头, 从严从实, 从而使以往宽松的政治氛围得到了根本改善, 党的形象和威信得到了重新塑造, 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大大提高。“严、紧、硬”成为党内生活的新常态。
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开拓了党的建设新局面, 从严治党进入到全面和深化的历史新阶段, 党内政治生态得到了有效改善。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以彰显;通过反对“四风”转变党风运动, 党内政治生态向健康状态发展;通过高压惩治腐败, 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 也为维护社会公正公平增添了正能量;通过制度建设, 将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 党的建设面貌焕然一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党的建设呈现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从严、从紧、从硬的新气象, 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同时, 全面打造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和党的中心任务要求的鲜明特点, 从而为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到“严、紧、硬”提供了转变基础。
二、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的主要内容
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变化深刻的国内环境, 坚持稳中求进, 迎难而上, 先后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和部署,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全面梳理总结十八大以来的各项工作, 可以发现这些历史性变革主要集中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 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
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政治远见和顽强意志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使过去一段时期内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 进而实现了全党思想上的高度统一、组织上的坚强团结和行动上的高度一致, 极大增强了党的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号召力。为了加强党对重要领域工作的领导, 中央采取了许多非常有力的措施。如, 十八大以来, 国家先后成立了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中央海洋权益工作领导小组、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等机构, 负责对重要领域改革进行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为了加强党对地方的领导, 国家制定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 如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等。为了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中央专门通过了《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此外, 还进一步加强了党对高校、对基层农村等各地方各领域各行业的领导, 提高了党治理国家的能力。
(二) 新发展理念得到切实贯彻
科学的发展理念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更好发展的关键。十八大之后, 面对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复杂形势和不利条件, 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 国家对全党和全社会中存在的与新发展理念相悖的认识进行了深刻调整, 对与新发展理念相悖的行为进行了全面纠正, 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进行了根除, 由此引发了我国发展领域的根本性变革。如, 国家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改革;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不断加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力度, 使国家经济发展走上了健康安全的道路;不断开拓新的发展领域,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实施, 拉动国民经济实现了新的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精准扶贫、绿色GDP评价体系的确立等, 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这些重大举措的推进和重大成就的取得, 不仅使全党、全国人民的发展理念得到了根本改变, 而且推动我国发展从速度规模型迅速转向了质量效益型, 从而实现了国家发展动力转换、空间拓展的重要目标, 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三) 全面深化改革持续进行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国家启动了新一轮改革, 目的在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出来,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起来,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让国家更加富强、更繁荣, 让人民生活更美满、更幸福。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担当和勇气, 持续深入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形成了一大批改革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 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据统计, 十八大以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下召开了三十八次会议, 审议、通过了三百六十多个重点改革文件, 制定、推出了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 推动国家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加快转变,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健全, 收入分配制度、社会治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及制度不断建立健全,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改革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持续深入推进。
(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分析和准确把握中国所处时代方位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 以本国国情条件为根本依据, 以当前中国法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抓手, 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新期待为出发点, 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开辟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 指明了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 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作出了清晰的规划和安排, 并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总目标, 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工作格局出发, 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行了详细部署, 率先以司法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探索依法治国条件下在法治轨道上用法治方式循序渐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 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取得了卓著成效。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日益健全, 立法体制逐渐完善, 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 司法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已经得到宪法授权和认可,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不断增强, 全社会法治意识明显提高, 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彰显, 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体系、法治实践为基础, 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向哪里走、跟谁走、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现了新的飞跃。
(五) 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在正确判断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 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和方针政策, 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网上意识形态工作, 引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 铸牢精神支柱, 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 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大大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党校工作会议、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多次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在实践中, 通过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加强了党对宣传舆论阵地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中央巡视范围, 使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得到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 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成绩斐然, 社会思想舆论混乱状况明显改变,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 中国梦深入人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广泛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发展, 主旋律更加响亮, 正能量更加强劲, 文化自信得到彰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确立为奋斗目标,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继承并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形成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六)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 突出强调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 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至国家建设总体布局层面, 使之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 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并从十个方面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2015年, 国家专门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同年, 又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国家五年规划之中。2017年, 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党中央从实行史上最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着手, 全面加强生态文明保护体制、责任追究机制、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设, 并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大面积淘汰落后产能, 还将生态文明状况列入纪委重点巡视范围, 使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五年来, 通过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 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从确立发展理念到完善体制机制再到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了新高度, 美丽中国建设稳步推进。
(七)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稳步推进
为了进一步增强军队战斗力, 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实现现代化,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大决策。中央军委率先从开展军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入手, 全面彻底地整治了人民军队的政治生态环境, 使军队面貌焕然一新, 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重塑人民军队的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 形成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提出了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重要思想, 使军队治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些重大举措和重大工作, 使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党对军队的领导权从根本上得到加强。五年来,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军队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取得了开创性成果。在领导管理体制上形成了“军委———军种———部队”领导管理体系;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上形成了“军委———战区———部队”作战指挥新格局, 为中央军委实施集中高效指挥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成立了军委纪委、军委政法委, 调整组建了军委审计署, 实现了巡视和审计监督常态化、全覆盖, 调整了军事司法体制, 保证军事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实现体系性重塑。军队规模更加精干, 结构布局更加优化, 力量编成更加科学, 政策制度调整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军民融合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武器装备投入、研究、制造加快发展, 为开展军事斗争准备了硬件基础。十八大以来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及历史性变革对于增强改革信心、保持战略定力、矢志不渝走改革强军之路,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八)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创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 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 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 中国以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核心,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不断推进下, 外交布局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态势, 不仅开创了我国外交工作新局面, 而且为国家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五年来, 国家致力于构建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 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改革,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欢迎发展中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 并发起创办亚投行, 设立丝路基金, 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6]等, 使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此外, 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钓鱼岛和南海地区的利益存在, 指出这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决不允许触犯, 并大力巩固和强化对核心利益的控制。如, 党中央审时度势、精心运筹, 主动开展钓鱼岛维权, 积极加强对东海防空识别区、南海重点岛礁和海域的管控, 取得了海权维护历史上的新突破;积极参加国际海洋互动活动, 包括联合开发工程、项目, 出席或参与论坛、研讨会和双边或多边海军演习, 利用每次机会表明中国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是一个诚实而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 为我国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权[7]。
(九) 全面从严治党成绩斐然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十八大以来, 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上升到了治国理政重大战略的高度, 在党的历史上属首次。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指引下, 传统党建格局得到调整和完善, 党的政治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 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一并得到了全面加强, 特别是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开展, 作风建设持久加强, 党内政治生态得到了明显改善, 政治生活气象更新, 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一步加强, 中国共产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8]五年来,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把党建设好建设强”的问题, 以顽强的意志品质、空前的力度持续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政治建设为党建工作的统领,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选人用人机制改革为着力点, 加强组织建设, 使“好干部”能够脱颖而出;以深入开展作风建设为突破口, 严厉整治“四风”问题, 使特权问题得到根本整治;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标准和要求将开展反腐败斗争常态化, 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向更深层次推进。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 使党内存在已久的一些歪风邪气得到及时矫正, 一些难以治愈的顽痒瘤疾得到根治, 党风政风得到根本扭转, 政治生态明显变好, 从而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使命, 面对新的形势, 中国共产党依然将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 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质量和效能。
三、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的多维特征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涉及到了内政、国防、外交、党建等各个领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调整, 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言,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 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9]。
(一) 历史性变革是全方位的
“全方位”主要是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变革的广度和范围来考察的。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国家改革发展战略, 涉及内政、外交、国防各个领域, 这些领域的深刻变革及辉煌成就,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依据。在有限的五年中,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队、党建等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 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就多达38次, 审议通过的重大改革方案有360多个, 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共出台的改革举措达1500多项, 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10]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从总体上看, 五年来, 国家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人均GDP不断增加, 对外贸易和投资稳居世界前列, 高铁、高速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空前加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重要步伐。可见, 五年来的历史性变革涉及到了国家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是全方位的变革。
(二) 历史性变革是开创性的
“开创性”主要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变革的历史维度来考察的。通过纵向对比可以看出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是前所未有的, 是极不平凡的。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看, 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领域、国家事业各个领域所进行的改革、取得的成就、发生的变革, 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 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历史任务及发生的变革相比, 它是开创性的, 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伟大变革。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看, 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领域、国家事业各个领域所进行的改革、取得的成就、发生的变革, 都是着眼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与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站起来”“富起来”的历史任务相比, 它是具有开创性的。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看, 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领域、国家事业各个领域所进行的改革、取得的成就、发生的变革, 是着眼于回答新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与“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相比, 它具有与前三十年改革开放完全不同的主题和任务。五年来, 国家在发展战略、总体布局、经济体制、民主法治、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都开创了新局面, 取得了新成就。这些成就和变革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三) 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的
“深层次”主要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深度和厚度来考察的。十八大以来, 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无论从指导思想、思路观念, 还是从方针政策、体制机制、社会氛围、外部条件、根本保证等方面均发生了全面的、深刻的、巨大的变化。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战略的提出和施行, 使党在各个领域的领导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得到了根本强化, 过去一段时间党的领导被忽视、弱化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变;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实施, 使阻碍经济活力和社会活力的体制机制弊端得到了彻底根除, 国家治理体系逐步走向现代化模式;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贯彻, 使以往盛行的错误发展观念、粗放发展方式得到了明显改变;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制定和落实, 使国家立法、执法、司法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立法、执法、司法领域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加强, 使社会主义主旋律得到弘扬, 全党、全国思想认识高度一致, 思想舆论环境中的混乱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 使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生存环境不断改善, 以往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改革的深化, 使人民军队中存在的歪风邪气得到了明显改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推进, 明显改善了我国在外交领域面临的不利状况;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贯彻落实, 使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变。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之所以是深层次的, 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变革所采取的措施力度大, 还缘于这些措施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为目标, 直指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特别是国家体制机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因此, 有的改革已经触动了国家现有体制, 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军队体制改革等都是对原有领导体制、运行机制作了实质性的变革和调整, 成为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 既深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也撬动了国家政治体制改革, 从而使改革进一步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四) 历史性变革是根本性的
“根本性”主要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对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来考察的, 它突出强调十八大以来的变革是在根源上、本质上产生的, 这些变革将对今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和决定性作用,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方向性引领、全局性和长远性影响。比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 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又如, 十八大以来的司法体制改革, 国家先后推进了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试点, 探索设立了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建立了知识产权法院, 设立了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 开展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 建立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人民法院立案登记制度、实行了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推进了检务公开和狱务公开等司法公开制度, 所有这些都是对原有司法体制的实质性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军队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等都是在对原有体制进行彻底修正基础上建立了新的体制机制。而且这些变革都是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 都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体制基础的, 因此, 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是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领域体制机制的根本调整,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新时代。这些变化奠定了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坚实的体制机制及制度基础。
四、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的实践要求
(一) 更加自觉地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五年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科学指引。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以马克思主义者特有的宽广视野、长远眼光、高超智慧, 思考和解决了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 构成了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思想体系, 从而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化和升华至新的高度, 故中共十九大将其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当前, 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要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深入把握其鲜明的继承性、创新性、时代性、指导性, 始终坚信其科学性、真理性, 努力提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坚定性。只要全党坚持用这一科学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就一定能实现党在新时代确立的奋斗目标。
(二) 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原因还在于全面加强了党的领导。在过去“分权式”改革过程中, 党的领导不断被弱化, 曾一度出现了中央决策难以落实的状况。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突出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 党是领导一切的;突出强调全党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将加强党的领导置于突出重要的位置, 并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方面着手, 以根本割除党内存在的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为目标, 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全面提升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十八大以来实施的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及举措, 纠正了在坚持党的领导问题上存在的模糊和错误思想认识, 从政治、思想、体制机制及制度等各个方面全面加强了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 党在思想上实现空前团结统一, 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显著增强, 党的战斗力和领导力显著提高,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拥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政治保证。只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能够取得新的胜利。
(三) 更加自觉地维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
领导核心是一个政党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形成的基础。十八大以来, 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 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显著增强。习近平核心地位的形成, 是全党的共同意志, 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历史性成就, 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巨大的历史性变革, 原因还在于我们形成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自担任总书记以来, 习近平亲自肩任多个中央领导小组组长, 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方案亲自谋划、亲自部署, 充分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确保了这些方案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夯实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思想一致、行动统一的政治基础, 党的权威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当前, 我国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 国际国内形势异常复杂, 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异常艰巨, 对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我们必须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 维护党中央权威首先就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 并将这一认识贯彻在实践活动中, 贯彻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 始终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思考和处理问题, 确保方向和立场正确坚定, 确保局部与整体协调一致, 切实打牢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思想认识根基。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确保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参考文献
[1][2][3][5][6][8][9]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15, 8, 9, 13, 6, 50, 7.
[4]朱大鹏, 辛向阳.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成就和变革的历史性[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7 (6) :20-26.
[7]袁赛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7 (10) :39-43.
[10]林兆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N].经济日报, 2017-11-06.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 探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基 | 西方学者关于“民主解固”的研究 |
| 萨托利“有限多数原则”思想的合理性与价值 |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 |
| 哈贝马斯主要理论对我国发展的启迪 | 人权话语中的政治哲学语境探究 |
| 西方国家选举制度与民主的关联 | 西方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的理论主政与竞争 |
| 梁启超对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探析 | 马克思为什么要把正义与生产方式联系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