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建筑保护及其旅游发展的现状
随着各界学者和媒体的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古建筑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价值,古建筑保护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目前国内很多的研究都是通过分析古建筑的开发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提出一些建议,而未对古建筑保护及其旅游发展做出总体性的研究。我国比较有名的古建筑主要有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天坛、故宫、颐和园;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明城墙、碑林;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冈石窟等等,这些古建筑旅游资源都开发得比较好,但是却仍然存在着保护和旅游开发不合理。还有许多名气比较小的古建筑没有得到保护,城市化进程使得很多古建筑由于技术上无法被移走,只能被拆除,加上超度的客流量使得原有建筑物被破坏,古建筑的保护问题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古建筑旅游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旅游开发给古建筑带来的危害,寻求古建筑保护和旅游经济的最大平衡点,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
2古建筑保护及其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古建筑保护及其旅游存在严重的商业化问题
由于古建筑旅游可以带来比较高的利益,一些旅游部门人员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过度开发古建筑旅游资源,为个人和企业谋取利益。他们在古建筑的周围新建大量的商业化设施,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这些设施严重破坏了古建筑的原始风格和整体协调性,同时也在破坏着古建筑周围环境,使得古建筑保护的商业化气息越来越重,破坏古建筑的原有价值。这种只顾利益的旅游开发已使古建筑失去原有历史价值,只剩下商业价值。
2.2相关法律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快,很多有关的法律制度建设跟不上其节奏,比较落后。目前我国还没有颁布有关古建筑保的专门法规,这就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和利益团体通过以开发古建筑旅游资源获取利益为出发点,不合理的开发。缺少相关法律也使得古建筑保护管理的职责划分不明确,一些管理部门就是利用这一点滥用职权,各个管理结构相互干扰、勾结,严重阻碍了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
2.3古建筑保护宣传不到位,游客的保护意识薄弱
古建筑保护管理部门没有做好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和教育,一些管理部门在短暂利益的诱惑下,拆除大量古建筑来促进城市建设,使得古建筑的数量在不断地减少。我国人民的素质普遍比较低,部分游客本身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就比较薄弱,加上古建筑保护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游客在旅游时就会给古建筑和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加速了古建筑被破坏的速度。
2.4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发展不协调性
由于古建筑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有限,在一些黄金假期,出游的旅客数量也越来越多,根本就无法满足游客的出现需求,加大了古建筑景区的压力。景区内部的一些基础设施不配套,游客流量加大就会破坏古建筑。部分景区只是一味的开发古建筑旅游资源获取利益,不会定期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在客流量高峰期限制参观的人数,忽略了对古建筑的保护。
2.5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投入
古建筑保护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由国家拨款、景区收入和地方性补贴组成,但是我国的古建筑众多,所以国家拨款的能力有限,覆盖的范围有限,一些名气比较小的古建筑景点就只能依靠地方性财政补贴和景区收入,这样还算基本上可以维持运营,其实古建筑保护的经费还是景区收入。国内有些景区因为规模太小有不被重视,加上景区收入又少,景区经费已无法支持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开展,迫使管理机构放弃对古建筑的保护及其旅游开发,这类古建筑无人保护,最后只能被破坏掉。此外,我国缺乏对古建筑保护研究的专门人才,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的技术水平比较低。古建筑保护是一门交叉型学科,涉及考古学、地理学、建筑学、旅游学等等学科,而国内开设古建筑保护专业的学校极少,在该领域的研究还不成熟。
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去保护古代建筑:(一)避免古建筑旅游资源过度商业化;(二)完善相关法律监管体系;(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四)协调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发展;(五)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哲文。 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C].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38-41
[3] 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
[4] 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9(1):2000:264
[5] 费尔登·贝纳德、朱卡·朱可托着。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指南[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4)
[6]] 阿兰·马莱诺斯。法国重视城市文化遗产价值的实践[M].张恺译。时代建筑,2000(3)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汉画中的军事题材及其思想内涵 | 北朝时期墓志的起源及其形制与纹饰的研究 |
番禺学宫明清历史溯源及其庙学合一特点 | 安岳石窟菩萨像冠饰的分类、溯源及其地域特点 |
战国秦汉漆器的功用及其美学特点 | 饕餮纹的溯源、兴盛及其变迁与衰落 |
中国古代玉器上广告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 | 博山炉的文化内涵及其造型特征与演变 |
康熙年间青花瓷装饰的料色处理及其纹饰特征 | 甲骨文的美学价值及其自然美与和谐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