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山炉的文化内涵
博山炉是中国汉代最具特色的熏香炉之一,据现有考古资料表明,至迟在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的西汉中期,就已有成熟的博山炉出现。目前可见最早的关于“博山炉”的记载当为《西京杂记》中描绘的由长安巧匠丁缓所作的一件精美的九层博山炉,该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其形精美复杂,构思巧妙,虽然在《西京杂记》中重点描述了博山炉上的“奇禽怪兽”,但事实上,博山炉有此盛名主要还是因其饱满的水滴状山形炉体。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显示,博山炉以山为形的设计构思当来源于对山峦的模仿与想象,其模仿对象主要为传说中的“蓬莱仙山”或泰山。
(一)蓬莱说
中国古人向来对山林有着特殊的崇拜心理,在巫术盛行的时期,人们便已开始想象山中居住着各种神灵,并热衷于通过各类山林崇拜的仪式来表达他们对于这些神灵的敬意。
自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巫术便开始转变为更具浪漫主义的神仙思想,巍峨耸立的高山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尤显神秘,人们因无法轻易地攀登到山顶,而对云雾环绕的山峰开展了无尽的想象。在他们的幻想中,云雾笼罩下的山上居住着法力无边的神仙,希望这种仰望和崇拜能使他降福于民,甚至于赐给求仙者长生不老的灵药,这种思想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高峰。史上最著名的求仙活动就发生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方士徐福号称能前往海中仙山蓬莱为秦始皇求得长生不老仙丹。
所谓“蓬莱”即指“蓬莱仙岛”,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于战争的影响人们期望寻找到一个能够休养生息的平静之地,秦汉统一之后,以皇帝为首的最高统治阶级为了永远享有优越的生活而寄期望于长生不老之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方士们杜撰出了一个海中仙境——蓬莱三岛,即蓬莱、方丈、瀛洲(当然,也有人认为,方士们杜撰出来的仙山是指《列子·汤问》中所说的“归墟五山”),他们解释说这三座仙岛漂浮于海中,隐于云雾之中,岛上居住的仙人掌握着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有缘之人如能探访仙山得见仙人,就可以获得不死之身。这样的传说对于当时的人们无疑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因此,以蓬莱为代表的仙山就成为了继西方昆仑之外最富神奇魅力的东方仙山了。虽然徐福带领的浩大队伍一去不复返,但“海中有蓬莱,蓬莱有仙人”的观念并已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蓬莱由此也成为了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仙山代表。因此,在汉代仙道盛行的时期,贵族通过使用模仿蓬莱仙山的熏香炉来满足自己求仙问道的热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泰山说
吕大临在《考古图》中说:“炉象海中博山,下有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象海之回环。”此语可作两种解释:其一为海中有山名为“博山”,但就笔者所知,目前并未于古籍文献中发现有关任何仙山名为“博山”的相关记载,倒是现今山东省淄博市有一博山区,其境东南有“博山”;其二为“博山”即指大山,《说文》中解释“博”字为“大通也”,即泛指山形之大。因此,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吕大临所谓的“海中博山”当泛指海中的一座大山,并无具体指向。不过在林小娟的论文《博山炉考》中指出:“根据《汉书》的记载,博山也可能指泰山。《汉书·郊祀志》:‘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理,东岳泰山于博。’”当然,这一见解在《汉书·地理志》中也能找到呼应:“泰山……在兖州博城县西北三十里。”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相比,泰山显得倒更为真实,而且,在中国历代的统治阶级眼中,泰山就是帝皇权利的象征,也是天地威严的象征。所以,自秦代就已有明确的史料记载秦始皇曾亲临泰山封禅祭祀,直至清代,这一祭祀传统依然盛行。从这个角度来看,自汉代开始盛行的博山炉如果象征着泰山的话,那么它的象征似乎就有了更为深刻的政治意义。
无论怎样,博山炉的奇特造型始终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现实需求而设计的,且这种需求往往集中于精神层面上。为了满足使用者的精神需求,博山炉的设计者们不但在造型上努力模仿人们的崇拜对象,还在辅助纹饰上有意识地添加了各种神奇的动物或人物形象,以使博山炉的艺术效果更为突出。
二、博山炉的主体造型特征及其演变方式
如前文所说,博山炉最突出的造型特征当属其水滴状的炉体,自汉代开始,博山炉的炉体就演变为了上尖下圆的造型,但实际上这种造型也经过了长期的艺术加工和提炼。美国学者艾素珊(Susan N. Erickson)的研究表明,博山炉的造型应该是从“高足豆”演变而来的,他的研究依据为博山炉与高足豆在造型上都拥有杯状、底座和长柄的特征,而且,豆形香炉出现的时间明显早于已知的任何一件博山炉。
这种解释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从使用功能上来看,自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灰陶制成的豆,至商周时期,青铜豆被明确地规定为一种专门用来放置香料的食器。当然,这里所说的香料是指吃饭时所用的辅助调味料,不过,不难想象的是,在豆中摆放香料的习惯一定对后来豆形香炉的设计产生了直接影响。从造型上看,更为复杂的博山炉实际上也可看作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豆形香炉。
到了魏晋时期,佛教的影响日渐加深,传统的仙道思想也开始慢慢地与外来的佛教文化融合起来,这一点同样也表现在了博山炉的造型演变上。如果说西汉时期的博山炉呈现出了明显的山峦形象,那么到了西晋,这种山峦层叠的造型特征逐渐开始发生变化,一种被简化了的山峰形象渐渐地与莲花造型相糅合,这一变化过程可以在洪州窑的青瓷角熏炉(如图1)上得到明确的印证.首先,虽然名为角熏炉,但我们可以从它的生产时间看出其正处于博山炉向莲瓣式香炉过渡的阶段;其次,从陶瓷艺术的制作规律来看,黏贴于炉盖上的片状“角”当属于制作工艺中的“简化”,也就是说,在长期的重复制作中,洪州窑的陶瓷工匠为了加快生产速度,同时也由于经过了长时间的传承,博山炉的复杂造型在经历了一代代陶瓷匠人的口传亲授后,已渐渐脱离了原先的形态,所以,年轻一代的陶瓷工匠就在模糊的传承与高效的产量需求下创造出了所谓的“角熏炉”;再次,较之于汉代崇尚奢华的生活方式,魏晋时期因战乱频繁而导致民众对奢华的器物并无太大的热情,崇尚简朴成为了此时主流的审美倾向。因此,当博山炉被简化之后,自然就演变为了角状或莲瓣式的造型。
而到了南朝时期,简单的角熏炉又逐渐演变为了“乳尖状博山炉”(如图2),同时盛行的还有片状博山炉。不难想象,无论是角熏炉还是乳尖状博山炉和片状博山炉,陶瓷造型工艺中的泥片贴制技巧无疑是后来成熟的莲瓣式香炉出现的技术诱因。
至唐代,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奢华之风的再次盛行,加上自统治阶级起便对佛教有着无上的推崇,自此,一种造型华美、结构复杂的莲瓣式香炉开始大量出现。从此时开始,虽然依旧名为“博山炉”,但从造型特征上已很难再见到明显的山峦印迹了。
总的说来,博山炉的造型演变大致遵循着从豆到山形博山炉再到角熏炉,最后演变为莲瓣式香炉的轨迹,这一演变一方面顺应了使用者的具体需求,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工艺技术的发展。
三、博山炉的装饰纹样
汉代博山炉的造型丰满,艺术特征鲜明,除了以山为主体造型之外,为了强调它华丽的造型特征,博山炉的设计者还为之添加了很多辅助装饰纹样,这其中既有人物、动物,也有植物、云气。这些在古文献中都能够得到印证,如《西京杂记》中所说的自然运动着“奇禽怪兽”;鲍照的《鲍氏集·拟行路难诗之二》中所说的“秦女携手仙”;刘绘《博山香炉》中所说的驾鹤乘紫烟的“秦王子”和“盘龙……半衔莲”“芝盖出岩间”;沈约《和刘雍州绘博山香炉诗》中所说的岩间垂袂的“佚女”。所有这些辅助纹饰均是为了烘托出博山炉所具有的仙家之象。可以想象,当炉体内的香料被点燃以后,袅袅轻烟从隐藏于山谷中的小孔溢出,一片氤氲中,仙女、神兽、奇花、异草若隐若现,确实是一派仙山琼阁的景象。
例如:山西茂陵陪冢出土的鎏金银铜竹节熏炉(如图3)就是这样的一件博山炉。这件1981年出土于山西的博山炉总高58厘米,底径13.3厘米,口径9厘米,盖高6厘米,通体鎏金银,炉盖上山峦叠嶂,山峰间还装饰有云气纹样,在底部圈足上还透雕着两条蟠龙,龙口中所含熏炉支架由五节竹枝组成;为了表现真实的竹枝形态,设计者还在竹枝上雕刻了竹叶,连同炉身上的龙纹,整件博山炉上共有九条龙纹,这种仅见于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不仅是皇权的象征,同时也进一步烘托了博山炉所着力描绘的“海上仙山”。
又如1968年出土于满城汉墓的错金博山炉拥有更为复杂的辅助装饰纹样。这座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的博山炉较之于未央宫熏炉而言,体态更为厚重,在炉盖上层叠的山峦间穿插着各种珍禽异兽,还有猎人手持弓箭逡巡其中,底座上采用金银错工艺制成的复杂云气纹,线形优美,以艺术加工的手段展现了人们想象中的云端仙山。在窦绾墓中出土的博山炉上,我们发现了更为复杂的人与动物搏斗、人驯服动物驾车的纹饰,而且,在炉身的山峦上还装饰有龙、虎、骆驼、鸟等动物形象。根据艾素珊的研究认为,这种纹样设计应当是根源于邹衍的五行学说。再有,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几件博山炉,都在炉盖顶端装饰有凤鸟或龙的形状,从五行说的角度来考虑,由于香炉的作用是焚烧香料,因此其性属火,因此,凤鸟纹样的装饰也有可能是“四神”崇拜的一种表现,即朱雀。而且,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具有这种装饰方法的博山炉既有汉代的,亦有南朝时期的。此外,在福建博物馆所藏的南朝青釉博山炉上,还装饰有以捏塑技法制作的莲花和火焰状突起,炉盖顶端饰更设有一头戴三叉冠的仙人头像。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和传世品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博山炉主要的装饰纹样为水波和云气,其次为神兽和仙人,所有这些装饰题材的运用都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博山炉设计者努力营造的奇妙仙境,即便到了莲瓣式博山炉出现之后,那些层叠的莲瓣装饰也同样是为了给使用者留下一个有关于“极乐世界”的美好想象。
四、博山炉的款式设计
博山炉的款式主要可从托盘、足柄两个方面来区分。一般来说,博山炉常见有有盘和无盘两种款式,而其足柄也可分为类圆柱式和异型足两类。
(一)有托盘式博山炉
在吕大临的《考古图》中描述的博山炉显然是指此类,根据他的讲述,这种设计是为了在托盘中盛水,这样当炉烟升起后,一方面可以逼真地展现出人们幻想中的海上仙山,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盘中水器来蒸出香料的气味,使香味更加浓郁。而且,在《淮南子》中也有过记载:“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也就是说凡人要是饮用了疏圃内的黄水将会长生不老,因此,在博山炉下设一托盘,盘中盛水,也被研究者认为是模仿昆仑山及通往天国的必经之路——“天脐”。
(二)无托盘式博山炉
这类博山炉在炉体造型上与有盘式博山炉并无不同,其区别仅在于底部是否有承托盘,目前看来,如未央宫铜熏炉一类的高型博山炉基本都无盘。从使用的角度来看,有盘与无盘的设计对于香料的焚烧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影响,且似乎有盘博山炉更符合当时人们对于神话传说的联想,而无盘式博山炉则更具使用便利性。
(三)类圆柱式足柄博山炉
所谓类圆柱式足柄博山炉是指炉身下方的足柄为规则的同心圆柱状,在现有的资料中可见的绝大部分博山炉都是此类足柄设计。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类足柄更便于持拿,且与炉盖上的山峦造型对比后可展现出鲜明的繁简对比关系,呈现出一定的韵律感。
(四)异型足柄博山炉
异型足柄博山炉在造型和艺术风格上呈现出了与类圆柱式足柄博山炉截然不同的特征,由各种动物、人物形态组成的复杂造型使得这种款式的博山炉整体视觉效果华丽丰满。例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人乘龙座博山炉,足柄为一人乘骑于龙背,人的左手扶龙颈、右手托举炉身,较之于类圆柱式足柄博山炉而言,这件香炉的底足极富动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
当然,这四类博山炉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中国古代的博山炉设计者们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和向往而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正是仙道思想和佛教观念的盛行,才为博山炉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杨海霞.《汉唐博山炉设计考略》.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0(05).
[2][美]艾素珊著,李莎译.《西汉时期的博山炉——一种类型学和图像学的分析方法》.艺术考古》,2009(04).
[3]林小娟.《博山炉考》.四川文物》,2008(03).
[4]于清华.《香炉造物艺术研究·战国至宋代的香炉·卷一》.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2(12).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燕半瓦当饕餮纹的文化内涵 | 汉画中的军事题材及其思想内涵 |
北朝时期墓志的起源及其形制与纹饰的研究 | 番禺学宫明清历史溯源及其庙学合一特点 |
安岳石窟菩萨像冠饰的分类、溯源及其地域特点 | 战国秦汉漆器的功用及其美学特点 |
饕餮纹的溯源、兴盛及其变迁与衰落 | 中国古代玉器上广告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 |
康熙年间青花瓷装饰的料色处理及其纹饰特征 | 甲骨文的美学价值及其自然美与和谐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