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山文化是一支分布于辽西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这支考古学文化最早发现于 1973 年,在辽宁省新民县首次发掘了高台山遗址[1]
,最初发掘者认为该遗址属于新乐上层文化[2]
.随着在 1988 年彰武县平安堡遗址的发掘,认识到该类遗存是与新乐上层文化有着本质区别的一支考古学文化,于是在发掘报告中首次将“高台山类型”正式改称为“高台山文化”
[3]
.东北与康平顺山屯类型临近,东部与新乐上层文化毗邻,西部与夏家店下层文化接壤并且在敖汉旗一带与其交错分布。
目前在高台山文化墓葬的研究中两位学者的贡献尤其突出:董新林先生通过墓葬出土陶器的类型学分析[4],将高台山文化墓葬进行了分区分期研究,并对高台山文化的渊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赵宾福先生对于高台山文化墓葬的分期以及年代在《高台山文化再论》一文中给出了自己的见解[5].目前研究成果集中在墓葬分期和年代判断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台山文化发展的时空框架,但是还没有人对于高台山文化墓葬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希望根据现有已经发表的考古材料研究高台山文化的墓葬遗存,主要从墓葬选址、墓葬类型与结构、墓葬等级和随葬品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当时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墓葬习俗等情况。
一、墓地选址
墓地是安放逝者的处所,人们对于埋葬地点的选择一定是十分慎重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居住场所的选择。同时埋葬地点的选择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墓地选址的研究十分重要。
从目前已经发表的考古学材料来看,高台山文化的主要遗址大致包括新民高台山遗址、新民公主屯后山遗址[6]、彰武平安堡遗址[3]、阜新平顶山遗址[7]、阜新勿欢池遗址[8]和阜新代海遗址[9].新民高台山遗址位于新民县城以北约 7 公里左右的高台地上,墓葬集中发现于腰高台山南坡台地上,地势较高,与周围平原相比高出约 5 米左右。
平安堡遗址位于距离彰武县城约 9 公里,离柳河约 75公里的平安堡村以西的一块比周围地面高出近 5 米左右的沙土岗地上。
勿欢池遗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勿欢池镇东约 1公里处,遗址地势北高南低,周围河网密布,有两条小支流河从东西两侧流经这里,汇入南面的勿欢池河。经过初步调查,对遗址的大致范围有了初步了解,墓葬集中分布在一条人工挖成的沟间隔的一块宽阔地段里。
平顶山石城址位于辽宁阜新县平顶山屯西北约 1 公里处,这里地处大凌河流域支流牤牛河的上游,有两条河流会流经城址的两侧,属于高台山文化的第二期墓葬分布于一处黄土岗地上。
高台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秀水河及下辽河主河道以西的新民、彰武和阜新境内,这里有大量的河流经过,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墓地多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岗地或山坡台地上,这样的选择受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勿欢池遗址的墓地位置较为特殊,将墓地选在沟间隔的宽阔地段内,同样在代海遗址墓地周围也发现了类似功能的四条灰沟。这样的做法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对于墓地的破坏,也体现了高台山文化居民对于逝者的重视程度。
二、墓葬类型与结构
根据性别和埋葬人数的不同,高台山文化墓葬类型可以分为男性单人葬、女性单人葬、男女合葬墓、性别不明单人葬四种类型。总体上,高台山文化墓葬以单人葬为主,单人葬共有 107 座。其中男、女单人葬数量基本相当,未见同性合葬墓,高台山文化早期墓葬均为单人墓,在晚期时才出现异性合葬墓,并且男女年龄大致相当,似乎为夫妻合葬。
高台山文化墓葬形制均为竖穴土坑墓,又可细分为长方形和圆角长方形两种。从已经发表的材料看,有 35 座墓葬有器物台(坑),其中 13 座有二层台,器物台上放置的均为成套的钵壶组合。有 2 座墓葬有壁瓮,均为长方形足瓮,壁瓮的大小与瓮内的陶器大小相当,放置有 1 套钵壶组合。高台山文化早期墓葬中仅有 1 座墓葬有二层台,而发现器物台的墓葬在晚期墓葬中的比例超过 60%,不同时期的墓葬结构的变化似乎表明高台山文化开始出现了社会分层现象。
三、墓葬等级的推断
对于墓葬等级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阶级关系等方面的情况,所以墓葬等级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选择比较具有等级意义的特征,以求揭示出逝者身份和地位的差异。
具有特殊意义的随葬品有用牲、铜器两种。用牲可以表示墓主人拥有的财富程度,铜器则可以代表权力和地位,后者的社会地位高于前者,根据这两种特征尝试将高台山文化墓葬分为三类:第一类的墓葬随葬有铜器,2 座;第二类的墓葬具备用牲,6 座;第三类墓葬中既没有用牲也没有铜器随葬,101 座。其中第一类墓葬的墓主人生前拥有特权和最高的社会地位,第二类墓葬的墓主人生前应该是当时拥有一定社会财富的人,但他们并不一定拥有特别高的社会地位,第三类墓葬的墓主人的身份应该是普通的居民。
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当时高台山文化居民处于社会分层和贫富分化的初始阶段,同时由于具有等级意义特征的随葬品数量较少,本文所划分的等级仅作为推断,还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这些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的印证。
四、随葬品的摆放位置及随葬品反映的差异
墓葬是考古发掘中常见的遗迹,墓是人们修建用来安放逝者的处所,葬是安放逝者的方式,这种行为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习俗。对于随葬品摆放位置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当时的文化习俗和墓葬制度等社会意识形态信息。
通过对于摆放位置的统计,值得关注的是一种成套的器物组合:钵壶组合、碗壶组合,位于墓底下肢骨附近、器物台、壁瓮和墓葬填土中,绝大多数都位于足下部,仅 1 例位于腰部附近。这种成套的器物组合是高台山文化特有的随葬组合,由于没有对于器物内部进行残留物分析,所以不能推断出它到底放置了什么东西。
高台山遗址出土的随葬品大部分是陶器,还有少量兽骨、铜器、饰品和石器。男性和女性在随葬品的种类上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有:男性和女性在随葬陶器上存在着一些差异,首先有些器类只见于女性墓葬中,如陶纺纶,这反映了女性掌握了纺织的技能。而发现的铜器、石器和饰品在男性和女性中也存在着差异,在女性单人墓中发现有精美的饰品,而在男性墓葬内发现有石刀和铜环。由此可见,高台山文化中男性和女性存在一定的社会分工,女性进行纺织等工作,男性从事捕猎等工作。
在墓葬中随葬兽骨的共有 6 座墓葬,占总墓数的5.5%,说明用牲属于少数人的特权。已知明确性别的用牲墓葬中,5 座为成年男性单人葬,1 座为男女合葬墓,未见有女性单人墓中有用牲现象。随葬的兽骨种类有猪蹄骨和狗头骨和下颌骨三种,其中猪蹄骨有 3 个,狗头骨有 6 个,狗下颌骨有 2 个。根据统计,所有用牲的墓葬的主人都为成年人,且男性占绝大多数。可见,在高台山文化中女性地位低于男性,男性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五、结论
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等情况综合分析,对于高台山文化的社会制度以及随葬习俗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高台山文化居民对于墓地的选择和保护十分重视。为了免受洪涝灾害的影响,高台山文化墓葬主要分布于高岗和山坡台地上,同时我们注意到高台山文化墓地有的修建在沟间隔内,人们在墓区周围修建的沟渠可以有效地减少水灾对于墓地的威胁。
用牲和铜器作为标准特征,将高台山文化墓葬划分为三个等级,由此反映当时人群的社会分层。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只有极少数墓主人具备用牲和随葬铜器,绝大多数居民属于普通居民。由此可知,高台山文化居民存在着简单的社会分层和较小的贫富差距。
高台山文化墓葬在男女之间存在性别差异,有些器类如陶纺纶和精美饰品仅见于女性墓葬中,说明但是存在一定的社会分工。通过用牲数量和比例的分析,女性单人墓中未见用牲,说明财富集中于少数男性手中,即男性在氏族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根据一名老年女性陪葬有两件铜镞的情况,个别女性也可以拥有一定的特权。
参考文献:
[1]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新民高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葬[J].辽宁文物,1981(2):115-132.
[2]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沈阳新民县高台山遗址[J].考古,1982(2):128-129.
[3]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等。辽宁彰武平安堡遗址发掘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89,(2):437-470.
[4]董新林。高台山文化研究[J].考古,1996(6):52-65.
[5]赵宾福。高台山文化再论[J].华夏考古,2012(2):38-46.
[6]沈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新民县公主屯后山遗址试掘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87(2):142-153.
[7]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阜新平顶山石城址发掘报告[J].考古,1992(2):399-417.
[8]辛岩。阜新勿欢池遗址发掘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97(2):20-29.
[9]徐韶钢,高振海,赵少军。辽宁阜新县代海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1(11):7-19.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河西史前畜牧文化与丝绸之路的形成 | 燕半瓦当饕餮纹的文化内涵 |
闻喜县上郭村南古文化遗址及遗存调查 | 透过宋代瓷器特征看宋代文化 |
汉代及魏晋时期玻璃的文化属性探究 | 博山炉的文化内涵及其造型特征与演变 |
“天涯海角”摩崖石刻群的自然语境和文化语境 | 汉水上游地区龙山至夏商时期考古文化遗存的发 |
贵池徽家冲发掘的青铜生产工具及其文化意蕴 | 北京大运河保护的现实问题与国外发展经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