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凉山彝族传统饮食文化承载着凉山彝族的认知思维、价值取向、信仰表达、生存智慧的实践性逻辑, 蕴含着子孙尊祖敬祖的祭祀义务和祖先荫庇后代互惠性表达的人神关系, 还承载着凉山彝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 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团结协作、加强合作, 调解家支纷争、化解矛盾等协调人际关系的文化适应性策略。凉山彝族传统饮食习俗的传承和发展, 有助于促进凉山彝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 凉山彝族; 饮食习俗; 文化内涵; 社会功能;
Abstract: The dietary custom of the Yis in Liangshan has rich implications, embodying their living wisdom, thinking modes, value orientation, beliefs, ancestor worship, ancestral protection as well as their hospitality, respect and love of the old and the children, unity, harmony, cooperation, dispute settlement and others, mirroring the strategies of cultural adaptati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dietary custom of the Yis in Liangshan will help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as well a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Yi society in Liangshan.
Keyword: the Yis in Liangshan; dietary custom; cultural implications; social function;
凉山彝族的饮食文化形成于凉山彝族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及其家支制度、毕摩文化、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长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民族文化特色, 展示了他们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以及对于养育了他们的生存环境的深情厚谊, 凉山彝族传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意义与本质透过饮食种类、饮食方式、饮食礼仪等得到了充分的呈现。
一、凉山彝族传统饮食类别化习俗
(一) 荞麦饮食习俗
彝语称荞麦为“额罗”。作为一种耐寒作物, 荞麦是彝族最早栽培的粮食作物之一, 为此彝族先民创造了有关《荞麦起源》的传说:“广大人世间, 母亲最伟大;辽阔庄稼地, 荞麦最重要。”凉山彝区种植荞麦历史悠久, 其生产食用已融入彝民生活习惯, 荞麦既是彝族日常交往待客的佳品, 也是彝族群众祭祀祖宗仪式中不可缺少的贡品。 (1) 凉山彝族尊崇荞麦, 开播种植荞麦前三天要宰杀猪鸡作牺牲, 请毕摩举行驱鬼祛邪仪式, 禳解灾害, 祈求吉祥, 保障春耕生产顺利进行。春播完成后, 集体举行彝语称为“嘿母硕”的除污消灾仪式, 当日, 按户平均凑钱购买肥猪一头, 各家自备白酒一斤及大荞粑一个, 请毕摩念除污消灾经走在前, 村中选定吆猪人吆着猪跟后, 从村头到村尾, 挨家挨户依次举行消灾除污仪式。仪式毕, 集体在空旷的草坪上宰杀肥猪煮成汤锅进行消灾祈福聚餐活动。每年尝新节时, 根据毕摩卜算的吉日, 做许多条形和圆形的荞馍馍, 并杀鸡、打蛋汤献祭祖灵, 祈求祖先荫庇子孙年年安康, 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这是其他作物所没有的仪式。 (2) 凉山彝族认为, 粮食丰收是“渣舍” (即粮食神) 保佑的结果, 所以荞麦丰收了就必须用荞粑举行“渣舍洛” (祭粮食神) 仪式以感谢“渣舍”的庇护。仪式为:家庭中的男主人把荞粑放在一个大木盘或小簸箕上, 端着站在院坝里, 面向远方的天空, 念诵感谢上天、粮神帮助的祭词后, 并掰荞粑抛洒地上祭粮神, 祁望获得粮神的恩赐, 年年风调雨顺。祭完粮神回到屋内, 要用荞饭祭祖宗, 感谢祖宗庇护庄稼丰收。
每逢岁时节日和人口出生、成年、结婚、丧葬以及“尼木措毕” (3) 送灵归祖等重要生命阶段举行的仪式上都要用到荞麦。当地民歌《妈妈的女儿》的唱词中就有:“女儿出生的这一天, 磨了黄荞子, 籽粒颗颗都饱绽, 面粉细细味香甜。祝来日, 荞子永远黄澄澄, 鸡婆永远黄生生, 女儿前程金灿灿” (4) 。凉山彝族谚语说:“嫁日女儿大, 五谷荞为首”。每当举行婚嫁等喜事时, 要请烙饼手艺好的女子烙彝语称为“格瓦”的两、三层厚的千层饼谕示婚事圆满, 因此, 忌讳烙坏荞饼而不吉。男女青年订婚时, 女方要用木钵装上烙好的荞麦大圆饼敬献客人, 男方客人品尝荞饼后, 在木钵里放上给女方的聘礼。婚礼中, 新娘须吃小荞粑, 表示吉祥;人去世后, 要专门为死者做一个直径约为七寸至一尺的彝语专称为“沙卡”的特大型烤荞馍给死者, 为亡者归祖路上预备干粮。送葬火化时, 要给送葬人分发荞粑, 死者火化后, 火化师要用犁铧在火葬场来回翻耕后, 并撒上荞麦, 几月后, 火化场荞麦丛生, 希望死神能福荫后代像密密长出的荞麦人丁繁荣、家畜兴旺。死者火化后, 死者儿子将偕数人到竹林选择竹子制作灵牌“马堵”时, 要掰荞饼撒在竹坑内进行祭祀。在凉山彝族的观念中, 荞麦寓意着祖灵庇佑子孙繁衍生息、丰衣足食和兴旺发达。荞麦也是节日庆贺食物。火把节作为凉山彝族最喜庆节日之一, 火把节前, 要收割新荞磨面捏馍成杵棒、碓窝、火钳等家庭用具形及青蛙、蛇、牛、羊等动物形, 煮熟祭神灵后全家食用, 据毕摩说具有尝新的意义, 还可消灾免难,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若家贫, 不能杀猪宰羊过火把节, 也要蒸煮荞馍吃。因此彝族火把节民歌唱到:“过节啊, 土司宰杀阉牛过节呀, 富人阉羊过节呀, 穷人宰杀阉鸡过节呀, 光棍煮鸡蛋过节呀, 寡妇煮荞粑过节呀。”彝族年时, 须用优质荞麦粉做成圆形荞粑作祭祀品供奉祖先。彝族迷信鬼神, 凡家人日常病痛, 常请彝族毕摩进行宗教仪式时, 要用荞馍送神祭祀。凡此种种无不表明荞麦在彝人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仅是凉山彝族的特色食物, 还融入彝族人的风俗习惯, 是文化消费中的一种供物, 一种祭品, 一种吉祥的符号象征。
(二) 肉食习俗
1. 待客杀牲习俗
凉山彝族热情豪爽、大方淳朴, 一旦宾朋至家, 在饮食上以客人唯尊, 客人为上, 真诚大方, 盛情招待, 为表明待客诚意, 往往竭尽所能热情招待, 自家没有家畜也要外借宰杀待客。因此, 过去有“不带干粮也能走遍彝区”之说。特别是在待客规格上要根据自家经济条件及客人身份宰杀猪牛羊来进行款待。彝族待客以牛羊猪“四肢脚”为贵, 过年时节虽已杀猪, 但贵客临门仍要杀牲放血为敬。凉山彝族并非随时大操大办, 平常没客人光顾时, 常省吃俭用, 忍嘴待客, 否则会被外人认为好吃懒做而被嘲笑。打食牲畜往往在客人来时或请毕摩来到家里做“晓补” (1) 等打鸡做仪式来与大家一起分食。待客时十分讲究规矩和礼节。彝族谚语道:“彝区以酒为先, 旱区以茶为先”。有客必有酒, 来客须有肉。家里来了客人, 起身让客人坐在火塘右上方后, 犹如汉族家来了客人首先要给客人沏茶一样, 主人首先要双手捧酒碗, 从客人的长老开始, 依次倒酒给客人喝, 主客双方边喝酒边聊天寒暄。彝族谚语道:“同一家支用鸡待, 姻亲不能只杀鸡。”也就是说父系亲族是本家支的血缘亲戚, 属内客, 不必高规格接待, 只须杀鸡招待即可, 否则被认为是打肿脸充胖子。烟亲、远方的来客、临近的长老视为贵客, 要打杀牛羊猪等四只脚的家畜进行隆重招待。牛在凉山彝族生计中作用显着, 这就是彝族在招待贵客时而打杀牛的原因, 喜德县世袭大毕摩沙马格哈说:“最初彝族把杀牛吃视为不吉利, 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 牛在所有家畜中为最大, 体型大、力气大, 一般人驾驭不了, 反而会受到伤害。但为显示隆重待客诚意须打杀时, 还应宰杀其他家畜来‘压’一下气势, 须宰杀猪羊和鸡等相配, 但猪羊不合群, 视羊猪同时宰食为不吉。因此, 主要姻亲等贵客来了, 为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一般要宰杀四只脚的 (牛猪羊或牛) 来招待, 且有类别化的区分, 特别尊贵的客人要杀黄牛, 偶尔宰牦牛, 且杀黄牛时, 一般还要杀羊或猪及杀鸡配成牛羊鸡、牛猪鸡三牲 (称为三重接待) 来表示最高规格待客礼。而做客者如遇主人家要准备宰杀牲畜来款待自己时要进行礼貌劝阻, 但主人家一般都会坚持宰杀。客人遇上主人家宰杀牛进行招待, 说明主人诚心且有能力款待, 不必劝阻。”宰杀牲畜要按规矩和先后顺序来屠宰。打牛时要用斧头猛击头部倒地, 再击颈部和心脏部位致死, 绵羊先用棒击颈部后再击腋部致死, 宗教仪式活动打绵羊不能打断角和眼睛, 认为无法跟鬼神搏斗而撵鬼, 用来祭祖的绵羊只能扭颈部并用手捂口鼻窒息死而不放血。山羊、猪用刀宰杀直接放血, 鸡一般是捏颈窒息而死不放血, 当毕摩做“晓补”等仪式时才打鸡, 有驱邪避晦之意。肢解时要查看猪羊脾、胆等是否光滑、饱满、平整, 看鸡舌根骨弯曲形状来占卜运势, 若一切正常, 则认为客人行程顺利, 反之, 视为不吉, 须小心谨慎规避。彝人传说中有一妖怪变成山羊后被人用镰刀割肉和用筛子装肉而食, 结果食者全被毒死, 并变成了害人的魔鬼。因此, 分解肉时, 忌讳用镰刀割肉和用筛子装肉而食。彝人用餐时也须讲究做客之礼。开饭时主人家把半边猪头或羊肩胛肉或牛肩胛肉摆放在主客面前, 表明是宰杀“四只脚”招待他, 以示对其地位身份的尊重, 主客将象征性地尝一口后, 表示谢意, 也可当场将其转赠给他人, 接受者一般是用敬酒方式向转送者表示谢意。凉山彝族喜欢将牛猪羊鸡制作嫰脆、鲜香可口、饱食不厌的“坨坨肉”, 吃“坨坨肉”一般是“鸡二羊三猪四牛五”。如果杀鸡招待客人时, 鸡肉不多, 懂彝俗之客一般不吃鸡腿, 要把鸡腿留给主人家的小孩吃, 只吃一至二坨肉, 甚至只喝一、两口汤迅速退席。若宰杀猪羊招待, 可吃二至三坨肉, 如宰杀牛, 因为肉多可量力吃, 没更多的讲究。彝族家宰杀的家畜都砍成拳头大小, 一般人吃两三坨肉就好。在饮食中, 要求小孩不能吃猪嘴肉和猪脑, 认为长大耕地容易被铧口砸伤和变得愚钝。彝家吃饭讲究顺序, 先喝口汤, 再拿荞粑, 最后才动肉。吃饭时, 食不言语, 讲究安静, 有事不拿到饭桌上来议, 忌讳乱开玩笑和餐具发出碰撞敲打声。用手抓“坨坨肉”不能挑肥拣瘦, 看准后就拿以示吃相文明。凉山彝族宰杀牲畜款待客人, 邻居都会前来帮忙, 因此, 盛宴上所打杀的牲畜, 都会被集体食光, 不会出现剩余浪费现象。
2. 火把节杀牲习俗
火把节是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 一般家家户户都要打牛杀猪鸡举行祭祖敬天、烧虫除灾、赎魂叫魂、占田祁丰等仪式, 祈求风调雨顺, 确保五谷丰登。按照彝族传统习俗, 火把节必杀鸡, 宰杀时要按程序进行, 火把节前要选择宰杀一只提前一周单独圈养、以防在外啄食不净食物的黄色仔母鸡。彝谚语道:“一般的毕摩还不如烧一个鹅卵石管用。”因此, 宰杀时现将一个鹅卵石放在火塘里烧红后浇上冷水冒出热气后, 在热气上面熏一下, 表示除污辟邪之意。母鸡用鹅卵石来清洁除晦后, 用手掐着鸡脖子将其捏死后淋上冷水放在火塘里烧, 所煺的鸡毛要理顺放好并在过完节的晚上拿到山上焚烧, 表示使害虫像鸡毛一样被烧掉。鸡解剖后取胆观看判断吉凶, 还要用鸡头、鸡翅、鸡肝等烧肉祭祀神灵后才能享用, 吃饭时不能吃泡汤饭, 否则, 认为要发生火灾。彝族通过周期性演述这些节日民俗特质, 不断地沟通着天地人际关系, 演绎着他们对自然社会的理解与敬畏, 同时也规范着彝族现实社会。 (1)
3. 彝族年杀牲习俗
彝族谚语道:“过年庄稼好, 祭祖人安康”。过年时往往通过打杀牲畜、制作彝语称为“觉洛基”的丰盛晚餐来享受一年辛劳的成果。同时, 认为过年不仅是给活人过的, 还是给逝去的先祖过的, 应举行神圣性和严肃性的祭祀仪式。因此, 为让祖先高兴而赐福于人, 凉山彝族忌讳用斑点花纹、有缺陷的猪、老母猪、独生猪作为年猪来祭祀祖先, 否则会惹怒祖灵而降灾。因此, 每户人家年初就要选一头体格强壮、毛全身黑, 身上无任何疾患的架子猪或小猪作为过年猪喂养, 过年猪越肥大越好, 意味着祖先高兴将赐福于子孙。过年节日子, 忌讳说“杀”, 要以“抓猪”“烧鸡”, 代替“杀”, 以祛祸避灾。杀年猪, 忌讳越位、乱顺序, 按照毕摩、苏尼、祖、爷、父、子、孙等尊卑长幼顺序进行宰杀。按照彝年规矩, 看苦胆与脾脏颜色可预示来年吉凶祸福及庄稼收成丰歉和自然灾害的大小等, 所以年后人们见面习惯问:“你家年猪苦胆、脾脏好吗?”因此, 杀猪后即刻开腹腔取下猪胆、脾来预占来年凶吉, 年猪无胆汁或脾脏暗淡翻卷, 视为祖灵不佑的不祥之兆, 不能用此牲祭祖灵, 须重杀猪补救, 直到得吉兆为止, 以去祸纳福。凉山彝族认为火是至高无上的洁净之神, 没有被火烧过的猪, 祖灵不接纳, 因此必须用蕨草烧得皮黄澄亮, 即使用开水烫过的猪, 还须再用蕨草来烧一下。用火烧过年猪, 人畜兴旺。宰杀时一定要保持肉食的洁净, 忌杀牲时人未先尝烧肉而被猪狗猫鸡等舔舐或啄食, 认为畜禽玷污了的肉食充满晦气, 用其祭神灵, 神灵不接纳反会降祸于人。杀过年猪去毛解剖后, 忌讳成年妇女摸肉, 直到烧出“祭肉”来祭祖后才能动摸猪肉。这是一种男尊女卑、父权制的极端反映。认为女人不干净, 触摸到祖先食用的物品, 神灵嫌脏拒不享用。 (2) 肢解完年猪后, 要举行祭祖仪式, 主人将猪的主要部位的肉各割一块放供案上献祭, 晚上还将其煮好后并加上三、五个荞饼、一钵汤端到野外并烧篝火一堆, 举行屋外祭祖仪式, 人们喃喃念“敬阿普 (爷爷) 、阿妈 (奶奶) 赐福保佑我们全家身体健康、五谷丰登、牛羊成群、人丁兴旺”等祭祖祈年经。仪式毕, 每人尝口肉或荞饼后将祭品放回供台供奉, 以飨祖先。过年第三天后半夜, 主人把第一天摆放的祭品拿来重新加热, 然后叫醒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举行送祖送年仪式, 据说祖先临走时要清点人员, 谁缺了祖先就不会保佑, 由于阴间和阳间时辰相反, 祖先也要赶在鸡叫前送上路, 否则天亮后, 阴间为黑夜, 祖先容易迷路掉队。送去了祖宗, 全家共同用膳并祝来年万事如意。
4. 婚礼饮食习俗
经由毕摩算定订婚吉日后, 男方家要派人带上彩礼金或一头猪或一只羊到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 女方家杀猪或宰羊观苦胆、脾脏, 若苦胆颜色金黄、透明度高、胆液适量, 脾脏形状整齐、血色好视为吉祥, 反之为不吉, 需要再杀一头观看, 若达不到要求, 双方自动协商取消亲事, 不会因此产生婚姻纠纷。若事遂人愿, 女方家则呈上烧肉, 待客人品尝烧肉后, 女方家安排一人, 用两个大木盘分别装猪肉和两杯酒端给男方家代表, 男方家代表品尝肉、饮完酒后, 再斟满酒, 并将彩礼金和两杯酒一同放在木盘内回敬给女方家, 完成最重要的彩礼交接仪式, 这时才能开始用餐。用餐时首先要端给女方家长, 然后再给客人吃以示尊敬。结婚时, 新娘到了男方家, 新娘的姑嫂或其他同姓姐妹把事先装在木钵内, 彝语称为“格尔”的油烩苦荞丸子送给新娘吃, 新娘尝过后将木钵留下, 待婚宴结束后, 装上“坨坨肉”和荞粑返还给送饭者作为还礼。举行婚宴第一餐时, 要按新娘亲戚的地位、身份依次行呈送饭菜礼。分餐循序依次为新娘的舅舅-伯父-兄弟-媒人-表哥 (背新娘者) -接新娘者-其他客人-主人方的人, 送饭食者要依次大声地呼喊, 被呼唤者站起则大声应答“在这里”, 送饭菜者则毕恭毕敬地将饭菜端到其面前请他享用以示尊重。第二天送亲队伍返回男方家还要给女方父母带回一只羊腿、一大块猪肉、荞粑、酒等食物。
5. 丧葬饮食习俗
人断气后, 得杀一只彝语称为“果改球约乐”无疾患的公绵羊为“断气羊”, 烧肉祭奠死者的魂灵, 意为死者一人孤单, 这只羊为死者“断气之伴”, 陪同死者并为死者剪毛制衣。另外还要闷死一头彝语称为“莫布乌”的殉葬拱路猪, 意为帮灵魂拱通天路, 到达神圣的祖灵在的地方与祖先团聚。因此该猪死后不宰割, 放在尸架下面, 猪头朝门, 且任何人不能食用, 只能由焚烧尸体者在野外烧火堆烤吃。有的还要宰杀一只殉葬鸡, 杀好后, 除尾部留一根毛外, 扒光其余鸡毛, 然后拿一个苦荞粑与鸡一起放在遗体旁献祭, 据说用鸡殉葬是由于死者前往阴间的路上有一条虫阻挡关口, 须有鸡相帮啄食虫, 死者的灵魂才能前进。人死后到火化前, 死者子女和亲友以户为单位牵着牛和羊前往奔丧, 主人家要打杀猪牛羊来招待。火化当日, 所有参加送葬者都要有序集中到一块空旷之地坐下, 进行彝语称为“古此设齐”的野外集体分食活动, 参加送葬的人员每人必分到两坨肉和一个荞粑组成的一份食物, 分肉食时不能遗漏, 若有人没分到食物, 会因此人“特殊”而易被死者抓去, 因此分完食物后都要大声询问:“还有没有人没分到肉?”。
(三) 酒文化习俗
凉山彝族无处不酒, 喝酒之风浓厚, 婚丧喜庆、宗教活动、调节纠纷、逢年过节、日常朋友欢聚离别等都离不开酒, 有“有酒即是宴, 有酒即是荣, 无酒不成礼, 无酒不成席”的待人习俗。相传远古时, 彝族、藏族、汉族三族共居一山, 感情笃深, 结为兄弟。某天, 彝族大哥将喜获丰收的荞麦磨成面后宴请藏族汉族兄弟, 因将吃剩后多煮的荞饭遗留在木钵里, 次日, 木钵里的荞麦饭发酵成水并散发奇特香味, 彝藏汉三兄弟将其舀进碗里, 围坐火塘边依次品尝, 据说这样就有了酒的发明和后来产生了彝家不分生熟客, 喜好围坐一圈, 轮资排辈, 端起酒杯从长着开头, 一人一口, 依次往下绕转着畅饮“转转酒”的饮俗。此外, 相传彝族还用荞麦等粮食精心酿制了彝语称“指日”香气浓郁、酸甜可口、营养丰富的“秆秆酒”。喝时, 往酒坛子里插上几根通了节的麦秆或锦竹直插酒坛, 大家豪放、亲密地共饮。彝家待客喝酒绝没有强迫之礼, 如不能喝, 抿一口就是。彝族喜欢喝酒, 但彝族并非嗜酒成性, 饮酒既是饮食本身的需要, 也是礼仪上的需要。彝族人喝酒讲究规矩, 除了特别场合外, 认为喝酒要有酒德, 饮酒要适量, 提倡礼饮, 反对纵酒, 最看不起滥酒无度, 酩酊大醉, 酗酒闹事者。彝族谚语说:“苦命的妇女, 嫁给一个烂醉汉”, 彝家还认为“酒喝一杯值黄金, 酒喝两杯值白银, 酒喝三杯狗不如。”最忌讳儿女在父母面前醉酒, 女人在男人面前醉酒。传统的饮酒方式有“咪” (小口慢饮) 、“母” (慢抿下咽) 、“硕” (自然顺吸) 、“基” (一口干) ;彝族谚语说:“酒要用抿的方式, 肉要细嚼慢咽地吃”。因此, “咪”酒方式是有教养的表现, 应小口节制慢饮, 以免失态。此外, 酒也是凉山彝族化解社会纠纷和矛盾的最佳赔罪物。彝族谚语说:“世间无以酒不成事”, 当家支或个体成员间发生冤仇或矛盾纠纷时, 理亏方主动请“德古”从中调解, 打上一坛酒, 负“酒”主动赔礼道歉, 对方就会和解或饶恕。酒为彝族人中联络情感的纽带, 负“酒”请罪不会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 因而, 严重的紧张对抗都可通过酒奇迹般地得到化解, “大事化小, 小事化无” (1) 。
二、凉山彝族饮食习俗表征的神际关系
(一) 饮食是子孙尊祖敬祖的程序性规定
当礼从人与鬼神的沟通而扩展到人与人交际以后, 饮食行为便会首先规范而形成种种食礼, 贯穿在家庭生活和各种社会生活中。 (2) 彝族特别重视“饮食必祭”之礼, 一直遵守“食前祭”敬重祖先的传统礼俗, 以示祖先造此食者, 应自觉追忆祖先来表达孝道。如在打杀牲畜用饭菜招待宾客之前, 要捡一些肉食放在火塘内侧上方供馔的器皿上祭祖, 并且在举行“尼木撮毕”大典中, 在举行“进肉膳”“进牲膳”的仪式上, 均向祖宗灵牌敬酒三杯, 请求祖神保佑。为尊敬祖宗, 如在过年三天中, 只能用食盐调味, 祭祀祖宗的各种祭品也只能放盐, 原因是早时调味品很少, 主要调味品为食用盐, 为了尊崇祖先的饮食之本, 在祖先回家过年的三天中只能用盐作为单一的调味品。神灵为大, 行酒必先, 凉山彝族凡在年节和宗教活动中, 第一杯酒必须供奉灵牌和神灵, 世人才能饮。在彝族传统意识中, 这些程序化的祭祖祭品也不再被理解为神灵必须的食物, 而是践行孝慈, 慰藉彝人情感, 寄托祖先哀思的一种敬意符号, 是后代绵延尊祖敬祖文化传统而履行的义务性规范。
(二) 饮食是祖先荫庇后代的互惠性表达
“赠礼并非物品的纯粹传递, 而是带有确定意义的社会行为。” (3) 由于万物有灵观的支配, 人类饮食的本能和习俗, 被人类祖先理解为万物有灵的本能和习俗, 所以在宗教信仰上有杀牲作贡物的贡献之礼, 这就是饮食习俗的转移。 (4) 从凉山彝族崇尚“物魂”的祭祀活动可以看出这种饮食习俗的转移。凉山彝族相信万物有灵, 认为人死后, 其魂灵不死, 灵魂阴间的生活是人现实生活的折射和投影, 灵魂决定人们的祸福吉凶, 既可保护赐福, 也可降祸于人。因此, 认为祖先生前养育后代, 死后仍与家人保持密切关系, 祖先对现世人们的行为表现都能了如指掌, 为规避自身免受不期灾祸的危害, 关心生者诚然重要, 但也不能漠视死者不灭的灵魂, 于是, 他们把这种朴素的自然宗教观念毫不隐晦地表现在食俗上。祭祀祖先是为了祖先安定和子孙的繁荣, 是居于两界间现世利益互惠性交流的重要手段。 (5) 凉山彝族认为为使逝者在阴间生活幸福, 不再受穷的目的就是活着的人须给亡者多带一些牲畜魂、五谷魂等“物魂”。因此, 葬礼期间打杀牛羊越多, 死者在阴间得到牲畜就越多, 就会越富有, 越能荫蔽子孙繁衍发展。在丧葬期间尤其以打杀牛羊多为荣, 富裕家庭往往要打杀上百头牛羊, 还宰鸡猪等集体分食, 场面隆重热烈, 极尽“哀荣”。此外, 凉山彝族还认为过年时, 祖灵要回到自己的直系子孙家里来过, 过完年, 各家祖先们将各自吆赶着儿孙“过”给的猪牛等“年货”汇聚于“乐莫纳比喜” (昭觉四开) 集中歇气并相互比较“过”回的牲畜情况, 祖先要根据过年满意度给子孙们许愿, 许愿好的, 来年就会人丁发展, 荞麦丰收, 牛羊成群。因此, 彝人为取悦祖先以获得恩赐, 较注重准备过年猪等祭品。“赠礼的意义是表达或确立交换者之间的社会联结” (6) 。凉山彝族崇尚送“物魂”祭祀神灵, 承载的互惠性信息祁望祖先赐福后嗣子孙, 不断地传宗接代, 庇佑家族兴旺发达。
三、凉山彝族饮食文化表征的人际关系
(一) 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润滑剂
凉山彝族往往聚村而居, 民风淳朴, 善良好客, 自古就有重视村落团结互助、邻里关系和睦的优良习惯传统。“十人抬大梁”“远亲不如近邻、一日得罪邻居, 十日没有朋友”等彝谚, 反应了凉山彝族为谋求生存, 相互帮扶, 重视个人依赖群体而生活的族群生存发展机理。饮食是彝族人团结亲友, 互相依存的集体村落意识的体现, 因此, 凉山彝族村落一直沿袭着“一家有酒共同喝, 一家有肉共同吃, 一家有事大家帮”等集体共享观念。最瞧不起“平时面对朋友笑嘻嘻, 有了酒食却把朋友忘的人”。所以, 一户人家宰杀一头牲畜时, 一定要把周围邻居请来一起吃, 甚至, 打杀一只鸡也要给邻居的老人端去一晚鸡汤, 给小孩送去一块肉和几个荞馍馍, 很少有人独享而受人鄙视。彝族爱饮酒, 家里有酒, 往往要请周围邻居一起喝, 一般很少一个人独饮, 每当有亲戚带酒来看望时, 也要请邻居来陪同共饮。为此, 彝族谚语道:“好饭要给母亲吃, 好酒要请朋友喝。”新房建成后要宰羊或杀猪感谢邻居的帮忙之情, 用餐时, 无论帮忙与否, 都要请来一起来吃, 参加帮忙的人有事未能来时, 要送一份饭菜到家中表示感谢, 对执掌墙板的人, 主人要额外送半边猪头、羊头或羊皮以示谢意。每当一家人有红白喜事时, 邻居们主动前来帮助, 男的帮忙宰杀牲畜, 女的帮忙做饭菜等。同时, 村里要集体凑粮、打酒赠送等从物资方面提供帮助。为减轻主人家的经济负担, 邻居们还主动将客人请到自己家里吃住, 甚至杀猪宰羊招待, 减轻主人家的经济压力。彝族谚语又说:“穿好穿坏还可共居一处, 有吃无吃不能相邻而居”。逢年过节, 为了使每户过好年, 要给没杀过年猪的人户送肉, 有的送熟“坨坨肉”、有的送生肉块, 还忌讳只送寡肉, 一般还要附带送些荞面、饭团等食物, 户数多的村寨, 不杀猪的人家里的猪肉比杀了猪的还多。若遇到一户人的大牲畜特别是耕牛遭遇坠崖等意外死亡, 邻居们通常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传统的做法是把坠死的耕牛宰割后按本村的户数分为若干份, 各户主动前来领取, 领取者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以小猪、粮食等形式回赠受灾户而减少经济损失。彝语称这种做法为“舌土余”, 汉译为“分摊减灾肉”。在凉山彝区大多完全靠天吃饭, 时常面临严重灾荒饥饿时, 大家毫往往通过饮食互助, 化解危机, 共渡难关, 并增强家支成员间的情感交流。
(二) 加强联合、守望相助的粘合剂
民改前, 凉山彝族常因生存竞争而起战争及日常琐事发生冤家械斗, 为扩大势力, 共同对敌, 常借助饮食习俗缔结盟约来强化家支间的联系, 使对方鼎力相助联合抗敌。主要有“钻牛皮架”、杀鸡喝血酒盟誓等盟誓方式以表联合诚意。“钻牛皮架”是最庄严隆重的结盟方式, 参加结盟各方在野外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后, 牵一头牛到现场, 各方首领当众念诵双方共同议定的盟约条款后杀牛刮皮, 仿牛状挂于木架上, 付之咒语, “德古”高喊“钻牛皮架开始”后, 各方头人鱼贯地从尾部钻牛皮架而过。钻过牛皮架, 大家就地生火烧烤牛肉下酒, 以示结盟成功, 且不能违背盟约, 否则会受到神灵惩罚, 降临疾病、灾难和死亡。当某一社会集团 (村落、家支) 受到外敌威胁、处于危急之中时, 彝人以酒盟誓, 并滴鸡血加重其严肃性, 每一成员均通过饮血酒维系共同信念、共同愿望, 从而凝聚为一体, 形成共同力量, 同生死, 共命运, 联合对敌。 (1) 在彝区还有类似中国古代歃血为盟, 喝血酒立誓缔约仪式。其仪式是先请一位毕摩在野外念诵《缔约经》, 然后宰杀一只大公鸡, 并把鸡血滴入双方头人饮用的白酒内, 双方端着血酒当众盟誓后, 同时饮下血酒, 并共吃当场烧烤的鸡肉以表遵守盟约。
(三) 调解家支纷争、化解矛盾的调和剂
凉山彝族在解决家支纠纷过程中, 饮食习俗对人们的行为规范具有制约作用。凉山彝族人之间若发生纠纷, 为防患于未然, 避免反目为仇, 引发严重的械斗, 要请熟悉彝族习惯法、能言善辩、办事热心公道的纠纷调解人“德古”出面调和。一是在处理婚姻等人际关系问题上, 属于一方歉疚另一方时, 为表歉意, 要请对方吃赔情餐, 方能获得谅解。如夫妻俩中一方提出离婚, 也必须在请对方吃赔情餐并取得认可后, 才能避免婚姻纠纷。二是给对方造成人格上、身体上或财产的损害后, 除向受害方给予经济赔偿外, 还须请受害方吃赔礼酒表示道歉。如因某种纠纷如抓扯男子的“天菩萨”、强行剪短妇女的裙子或发辫等行为, 受到社会的谴责, 须杀牲畜招待受害者及亲属, 表示赔礼道歉。三是毁人容貌发生纠纷时, 若一方有意咬掉对方耳朵, 打瞎对方眼睛等毁容的恶劣行为, 须杀猪宰羊请受害者及其众多亲属吃赔礼餐。三是处理偷窃行为, 更离不开饮食的调节作用。彝族社会历来歧视偷窃行为。失主抓住偷盗者证据, 偷盗者若承认偷盗事实, 要牵着两只羊或一羊一猪、两斤以上的白酒到失主家中去赔礼道歉。反之, 若矢口否认事实, 双方则将要按照传统“打赌方式”方式轮流加倍宰杀牲畜招待双方亲人, 彝族“德古”按照“赌宰”牲畜情况裁定责任人, 责任人将倾家荡产赔偿对方一切损失。四是解决人命案等重大案件时, 解决不当而使矛盾激化, 将给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为化干戈为玉帛, 本地“德古”应邀或主动出来调解纠纷, “德古”强行一方或双方饮劝阻酒, 强令停止动武, 若劝阻无效, 情况危急时, 则可采取“打牛劝阻”最强硬的手段进行干预, 由调解人“德古”当场用斧头打死一头牛后交给想要动武的头人, 此时, 双方须接受“德古”的劝阻, 把牛肉煮给众亲友吃, 以示化解怨恨和接受调解。最后, 要在野外吃结案餐, 败诉方的家支头人向胜诉方公开赔罪后, “德古”当众饮下一杯酒, 当场宣布本案调解裁决结果, 表示案结事了, 不立契文, 一裁终局, 自此, 息事宁人, 消除隔阂, 永不翻悔、复战。彝族谚语道:“姑娘早出嫁的好, 纠纷早解决的好”。无论何种纠纷案件, 只要双方接受调解后, 行为人就要打酒杀牲款待受害者及家属, 向其赔礼道歉, 彝族人认为只有吃了和解肉, 共饮和解酒, 便是终审, 不得反悔, 否则将受到社会舆论、道德的严厉谴责。 (1) 凉山彝族饮食习俗化解纠纷的实践意蕴, 契合了凉山彝族希望快速解决纠纷以便恢复生活生产的需要, 大大减少了纠纷处理成本, 处理结果认可度较高, 有利于缓解人们的隔膜与碰撞, 有利于维护凉山彝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四、结语
凉山彝族谚语云:“粮食为人之母, 粮食为人之根”。凉山彝族传统饮食文化是凉山彝族在漫长的生存发展和历史积淀中凝结而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结晶。凉山彝族饮食习俗作为一项承载着深层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并极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 诠释着凉山彝族社会生计和生存发展的自然理解和文化信仰表达。在历史演进和文化流变中, 虽时过境迁, 但经久不衰, 精彩独特。凉山彝族饮食习俗因其本真的民族性, 成了易被识记的代表性文化符号, 在人们习惯以鲜明的文化标识来指称辨认民族文化的当下, 只有加强凉山彝族传统饮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才能够实现其文化价值, 因此, 注重凉山彝族丰厚饮食习俗的传承保护, 加强本土化特色饮食旅游经济开发, 实现饮食文化传承与发展良性互动, 对强化民族认同, 促进彝区社会和谐发展,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注释:
1 伍精忠:《凉山彝族风俗》,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3年版, 第18页。
2 马德清等:《凉山彝族荞饮食文化面面观》, 《凉山大学学报》2000年4期。
3 “尼木措毕”是凉山彝族诵经作斋超度灵魂去与祖先同聚的送灵仪式, 期间包括举行撤灵牌、献祭、净宅除疾、劝善、安神唤魂、指路、祈求富贵、撤场挂灵、送灵等道场, 是所有祭祀仪式中最隆重、最复杂的祭祖送灵仪式, 其规模之大, 时间之久, 耗资之巨, 为彝事之最。
4 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选编:《中国彝文典籍译丛》,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页。
5 “晓补”是凉山彝族请毕摩为家人举行的祈求平安、消灾避祸的宗教仪式。
6 黄龙光等:《论彝族火把节的民俗特质》, 《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7 王昌富:《凉山彝族礼俗》,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4年版, 第374页。
8 王昌富:《凉山彝族礼俗》,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4年版, 第24页。
9 凉山州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会:《凉山彝族饮食文化概要》,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2年版, 第106页。
10 [英]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梁永佳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54页。
11 王文光等:《傣族的饮食文化及其功能》, 《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3期。
12 [日]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 周星译,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第21页。
13 陈庆德等:《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交换》, 《民族研究》2010年2期。
14 王昌富:《凉山彝族礼俗》,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4年版, 第24页。
15 蔡富莲:《凉山彝族习惯法的研究》, 《凉山大学学报》2001年3期。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指路经》对彝族传统文化内涵的反映 | 融水苗族芒哥坡会蕴含的文化内涵及价值 |
凉山彝族习惯法的特色及影响 | 凉山彝族家支权力的构成与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