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内的城市分工合作成为提升城市群体竞争力和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方式[1-2].但城市间的竞争仍不可忽视,尤其在城市群体关系相对松散的发展中地区。该类地区,城市间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分工往往不甚清晰,城市间的竞争远远大于合作,甚至因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而出现严重的恶性竞争。城市之间的竞争优势格局往往不会一目了然[3].
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揭示该类地区城市的竞争力格局,对于促进区域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波特的企业竞争力,其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的生产效率,并建立了竞争力的钻石模型[4].自此之后,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直到今天,城市竞争力仍然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研究可以说经久不衰[5-10].国内城市竞争力研究的代表性团队是中国社科院倪鹏飞研究团队,其代表性成果是连续多年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在该系列研究成果中,其认定的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是一个综合竞争力概念。
其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即显示性指标体系和解释性指标体系。前者直接明了,后者间接复杂;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为非线性加权乘积法(乘法求和法)[11].上述研究成果为城市经济竞争力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战略,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五个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在此意义下,城市发展不再是传统的结构失衡式发展模式。理论上讲,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城市竞争力内涵相应也要发生变化。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仍多局限于以往的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的比较,对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程度关注不够。
因此,建立基于科学发展导向的城市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不仅对于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良性竞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创新城市竞争力理论体系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为此,本文尝试以淮河流域主要城市为例,研究基于科学发展的城市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研究区概况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约占1/3,其余为广阔的平原。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适合农业种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流域涉及苏鲁豫皖鄂5省。
但鉴于城市之间的可比性,本文选择该流域苏鲁豫皖4省中的2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具体城市及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淮河流域中的郑州市没有纳入评价范畴,是因为其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市,比其他城市具有明显的优势,缺少可比性。
而同为该流域的山东泰安、莱芜及日照市,由于其经济特征明显不同于其他城市(如泰安的旅游经济发达、莱芜的钢铁产业突出、日照的海洋经济具有优势,这3个城市基本上也不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和农业大市),而且从经济联系角度看,这3个城市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主要成员,与其他城市缺乏可比性。27个城市中,江苏省辖城市8个,山东省辖城市4个,河南省辖城市8个,安徽省辖城市7个。27个城市总面积255 363km2,2013年末总人口为1.542亿人,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 122.12亿元,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略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该区域城市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较大,区域中心城市不够突出,城市间的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受不同省级行政区管辖,城市间的竞争较为激烈,但竞争优势格局不够清晰。
1.2数据来源与时点选择
本文城市的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山东、河南、安徽4省统计年鉴,环境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市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汇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主要指标的时间节点选择为2013年底,其中短期指标选择为2010~2013年间,中期指标选择2008~2013年间。
2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2.1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科学性、可获得性、可比较性等原则,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贯彻体现“科学发展下的城市竞争力”这一主导思想,建立城市经济竞争力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该指标体系除关注传统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外,突出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率指标。其中,经济规模指标不仅包括总量规模,更包括相对规模,如人均和地均水平,以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不再仅仅关注当年或1年的增长率,而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选用短期增长率(近3年)、中期增长率(近5年)。经济结构不仅仅关注产业结构,还关注更加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结构、经济增长的出口与消费比例结构,以弱化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强化对外开放经济和居民消费的重要性。经济效率除考察传统的劳动要素生产率外,更多关注土地、资源环境的成本投入或代价,这些大多是间接性指标。
2.2评价方法
1)数据标准化方法
为避免不同指标量纲差异带来的评价误差,在对数据进行一致化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化方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2)指标层占准则层权重
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每一准则层下不同指标的权重。
3)准 则 层 占 目 标 层 权 重
采 用 层 次 分 析 法(AHP),确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率的权重。本文构造的判断矩阵,求得随机一致性指标=0.007<0.10,通过一致性检验。
4)目标层、准则层指数求法
根据确定的指标权重和指标值,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目标层指数和准则层指数。
5)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分类方法
采用基于组间关联 度 和 欧 氏 距 离 的 系 统 聚 类 方 法,具 体 通 过SPSS19.0软件实现。
2.3主要参数
根据上述方法,求得指标层和准则层各指标权重,见表2.可见,发展水平仍是影响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经济增长在城市经济竞争力评价中的作用明显较弱。这与科学发展和经济新常态的要求相一致,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国企企业文化问题分析 | 浅谈如何加强科学发展观对学制教育的引领 |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分析 | 浅析科学发展观对创新财经工作的作用 |
科学发展观对指导新时期老干部管理工作的作用 |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交通运输业发展 |
老干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科学发展观的应用 | 浅谈党校促进科学发展观向实践转化的有效对策 |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探析 | 浅论如何利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土地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