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和区别探讨
【绪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特点研究绪论
【1.1 1.2】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思想
【1.3】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
【第二章】以人为本是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超越
【3.1 - 3.4】科学发展观以“人民利益”为根本
【3.5】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实践性生成”为特征
【结语/参考文献】我国政治思想中的以人为本理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三、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是对传统人本主义思想的积极扬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把对人的认识建立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上,认为人具有主体性,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标志;人的活动是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是在自己的目的支配下的自觉活动;人是社会的人,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后来,列宁在概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前面加上了“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②定语,使问题更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论,为我们深入研究人的本质指明了方向。从马克思恩格斯探讨人的本质的思路来看,他们是从研究人的劳动入手,说明人与动物不同的本质特性,说明人的社会,讨论社会对人的规定性。
1. 发现自我的特殊需要
随着主客体在人的观念中的分化,人把自我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人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意识到了外部世界和自我的关系,与此同时,人发现了自我的特殊需要。
人对外部世界的意识总是同对自身需要的意识相联系的。在人类所面对的外部世界中,存在着无数的事物和现象,而事实上人并非对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形成认识,只有和主体相关的事物和现象才能成为现实的认识对象。凡现实地成为认识对象的事物和现象,总是或有益于人的生活而需要去谋求它,或有害于人的生活而需要克服它。因此,人的需要制约着人的认识对象,同时,人对外部对象的认识也必然内含着人对自我需要的意识。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自然崇拜是人类早期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自然界既供给人生活资料,又制约人的生活,即施虐于人,又给人以恩赐。使人对自然界既恐惧,又崇拜。自然崇拜使人类意识到了自然界和自己的对立,意识到了自我的需要和自然界对自我需要满足的制约,表明人的需要对象已经突破了天然存在物的界限,自然界在其本来形态上不能满足人的需要。自然赋予的现成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人不仅有比动物丰富得多的物质需要,还有动物所根本没有的发展需要、精神需要,等等。人的这些需要是自然界所不能直接满足的,需要对象是自然界所不能直接给予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满足人的需要是有条件的, 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五个: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恩格斯指出:“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资产阶级不能控制的程度, 只等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去掌握它, 以便建立这样一种制度, 使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生产, 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能够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①。马克思则说的更明确:“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 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 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②。第二, 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 使用以满足人的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极大地丰富起来。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废除后,社会就有可能“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 使社会生产力及其制成的产品增长到能够保证每一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的程度”③,“通过社会生产, 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 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这种可能性现在是第一次出现了, 但是它确实是出现了”④。第三, 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 不劳动者不得食。第四, 在集体与社会之中,马克思指出:“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⑤“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⑥,即使是“活动及其成果的享受, 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 都具有社会的性质,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⑦。第五, 同文明状况有关, 必须培养具有高度文明的人。马克思特别指出:“要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就必须“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 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 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⑧。恩格斯曾预言, 社会主义社会“将创造出这种人来”.
2.人之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能从事生产劳动
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人满足需要的活动也不同于动物满足需要的活动。动物满足需要的活动是直接地摄取外部自然物的活动,而人满足需要的活动却是改造外部世界,实际地创造一个客观对象的活动。既然外部世界在其本来的形态上不能满足于人的需要,那么就要把它改造成人所需要的形态。于是,人开始了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活动,即生产劳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进而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能从事生产劳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由动物演化而来的,人与动物之间不可避免地有着一些联系和共同点。但是人之所以为人也必然有其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这些本质特征就是人能从事生产劳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它与动物的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动物的活动只是寻求和食用自然界的现成物质,而人则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界的物质,使之适合自身的需要。第二,动物的活动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人的生产劳动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动物无意识,它们只是受本能的趋势,在肉体需要的直接支配下进行活动。
人的生产劳动,无论是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还是建造高楼大厦都是既有的认识为基础、先在头脑中构建一个模式,然后再按照这个模式有目的的进行。第三,动物的活动没有社会性,而人的生产劳动则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因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②所以,任何生产劳动都是社会性的人所从事的活动,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决不是许多单个人的堆集,而是由于许多单个人之间建立的一定的、难于分解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的结构,它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即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物质关系是人民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主要指生产关系,它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前提,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思想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产生的思想交流关系,它以物质关系为基础,同时又积极反作用于物质关系。
从物质关系方面来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阶级社会里,一个人出生之后,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条件能否得到充足的供应,能否进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大成人后做什么工作,都是由他所处的历史条件和他所处于其中的物质关系规定的。由他所生活的阶级地位规定的。从政治关系方面来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阶级社会里,一个人从出生之日就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并受到这个阶级的熏陶而逐步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等到长大成人参加生产劳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就成为一定阶级成员。从文化关系方面来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阶级社会里,“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①剥削统治阶级总是要利用他们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特权,培养知识分子,制造适合本阶级需要的文化产品,把本阶级的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的头脑中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现实的人,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②人是社会的人,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人所结成的诸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了个人的特殊本质。列宁曾经指出:“唯物主义的社会学者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当做之间研究的对象,从而也就是研究真实的个人,因为这些关系是由个人的活动组成的。”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只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即生产劳动,二是改造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即社会革命、社会改革,三是创造精神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即科学实验、文艺创作、理论研究等。在这三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活动的东西。”④人,作为社会的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人只有结合为一定的政治群体才能进行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至于创造精神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有时要采取个人单独活动的形式,但也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孤立地进行。因为精神生产者的物质生活资料需要由社会来提供,精神生产者的工作条件需要由社会来保证,精神生产的资源需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蓬勃生活实践,任何天才的科学家、文艺家、理论家都是不能有所作为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来获得他们自己的发展。”⑤4.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发展,人具有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自觉能动性
每一个人,从他出生那一天起,就生活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诸社会关系之中,而这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诸社会关系就决定着他的活动范围,从而也决定着他的发展。任何人的发展都不能摆脱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时代的诸社会关系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作为客观存在,虽然规定了人的活动范围,但人绝不是完全听命于社会关系摆布的消极被动存在物。人是有意识、有思维、有活动能力的人。因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所以人能够充当社会的主体,把社会当作客体,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历史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物”,又是“剧作者”.①“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②人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既改造了环境,也改造了人自身,创造自己的历史。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③人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虽然规定了人的活动范围,但人们还具有一定的自由选择的余地,他们既可以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生活,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冲破社会关系所规定的范围,创造自己的历史,走出一条新路来。当然,冲破社会关系所规定的范围是需要出大力气,花大功夫、冒大风险的。
(二)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必然与自由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地说明了人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不仅区别于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而且与机械决定论相对立。社会历史不是某些个别人物的意图和目的所支配的历史事件的偶然堆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实际上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
在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的背后,在种种看起来纯粹偶然的社会现象的背后,起着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就是经济的必然性,就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这种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是与人对立的、制约人的一种力量。人们不能超越社会规律而只能在社会规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当人们认识了历史必然性并利用这种必然性去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时候,人类才真正进入了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时代。“社会化了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
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①在这里,马克思按照活动目的的不同,将人类的社会历史生活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一个是以物质生产为目的的必然王国,一个是以人的自我发展为目的的自由王国。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主体是不可能获得自身的真正自由的,人一直处在受外部客观力量强制性支配的“必然王国”中。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必然王国是注定要被超越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是永恒的,人与物的关系不可能永远处在这种颠倒的状态之中,这样的结果和目的是扬弃这个基础本身以及过程的这种形式。对必然性王国的扬弃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王国的到来。因此,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应有两个层面内容:第一,人是最可宝贵的,人的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第二,只有最终解放全人类,社会的每个人才能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探讨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探析 |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和区别探讨 | 科学发展观蕴涵的传统文化思想探讨 |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关系探讨 | 哲学视角下科学发展观探讨 |
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研究 |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
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物业管理行业发展 | 用科学发展观开展机关思想政治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