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也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民族的形成以前,人类就有如种族共同体,它是从人类的体制特征去区分的。还有一种最早从共同体就是语族共同体顾名思义它便是从语言去区别。种族、语族和民族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范畴去定义共同体,三者是既存在联系又有区别。种族和语族是最早出现的,因为人种特征,生活环境,气候的不同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分一下几个时期:
一、原始时期
这个时期是由猿到人的过程,这个时期人类还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婚姻关系也是混乱的,都是群婚和乱混。它是人类历史的开始,还没有真正形成人类共同体。
二、血缘家族时期
这个时期的形成经历了几百年,它是具有极大进步意义的。从为了生计的原始时期到以血缘而划分集体。同时,人类也开始学习使用工具去获取食物。明确婚姻关系,对于婚姻也有了规则,禁止不同辈分男女成为夫妻虽然不是很完善,但较之前的时期来看已经有了进步。所以,称为血缘家族。在家族中,他们是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三、母系氏族时期
这个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阶段。它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就是母系氏族的婚姻特征,族外婚和群婚相结合。它从最开始的血缘家庭婚姻到母系氏族婚姻,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族外婚是指必须在族外找男女成为夫妻,禁止在族内找,而且一个女子可以有多个男子、一个男子也可有多个女子,生下的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在氏族中老祖母也就自然成为氏族中最权威的家长。在当时,母系社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的生活不断的丰富,畜牧业和农业也有了发展。
四、父系氏族时期
这个时期它同样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男子在社会各方面逐步处于主要的地位,母系氏族因为自身存在的局限阻碍了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而农业又是生产的主要部门,农业劳动的重担只能落在男子的肩上。
婚姻制也由原来的族外婚和群婚走向配偶婚姻。这是社会的又一次发展,是更加完备的社会组织。
五、部落和部落联盟
随着父系社会的发展,不但农业、畜牧业和家庭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而且社会分工也越来越复杂。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经济也接踵而来。原始的那种共同生产,共同消费也就不复存在了,民族和国家就会出现。这时部落和部落联盟发展起来,他们有自己的管理制度,是民族共同体的萌芽,慢慢发展到后来的华夏族。当然,民族也不是最后的存在,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了,民族一定也会消失,各民族也将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汉族作为民族和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前身是华夏族,但是我们又不能认为汉族就是华夏族,汉族是华夏同其他各族融合而成。汉族的主体是华夏族,它们只是在历史过程处于不同的阶段,华夏族是在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到了西汉时期称为汉族。中原本身的特点吸引了境外地区以及国外的各种因素迁入到中原。
之所以向南方迁移,是因为南方地区相比较而言,它的人口较少,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比较好,是值得开发的地区。由于晋朝战乱,当时的中原人民也向东南迁移。在如此的迁移过程当中,避免不了地会产生战争,和当地民族发生矛盾争执,这是个极其艰辛的历史过程;但汉族在文化方面,政治方面,还有经济方面,农业耕作技术等方面都突显出他们的优势。那么当地的土著民族因为经济文化的落后和自身民族的局限,他们意识到在如此的情况之下,仍然裹足的话根本不可能跟其他民族保持一致的发展步伐,民族落后将会永远存在。他们就自发地转变了自身的民族因素,之后也转变成为汉族。由于把周边当地的民族融合到汉族中来,汉族的人口不断地增长,慢慢地再扩展到更远的地方。这样南方的汉族人数越来越多。
在本地少数民族融和进汉族的进程中,因为要融入汉族中间就需要学习汉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等,他们本来的很多风俗习惯已经没有了。例如,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他认同汉族的文化,并认为要使鲜卑族摆脱边远地区的贫苦生活就必须学习汉族的文化,提高社会文明,才能政治稳定,所以他决定采取汉化。在唐朝时期,南北朝时期的原始,少数民族众多,许多非汉族已成为汉族。他们使用的办法也是改姓。因此,汉族具有十分强大的民族融合力、同化其它民族的能力,只要是在中原或是汉族聚集的地方这种情况就会出现。汉族具有的这种特征,首先是因为汉族发展得时间早,它生存环境也是很有利的,它是位于黄河中下游,因此一开始就发展起发达的农业、农业文明。总的来看,中原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都是具有很强的优势。其次,就是不能否认的并且长期存在的民族歧视的压力,这也是民族发展不平衡所致,汉族比其他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要先进,就连在名称上都是有区别的,落后的诸侯国和地区被中原人称为蛮,夷,戎,狄。最后就是民族的认同,其他民族进入汉族要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提高融合力,可以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走弯路。
所以汉族的形成它是通过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汉族和其他各民族需要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没有哪个民族是永远先进的,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应该知道它的缺陷这样才能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汉族的形成有着自己的特点,从上述我们不难发现汉族是由各个民族融合而形成的,在它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阶段体现出了它的多元到一体的民族发展规律。汉族通过夏、商、周时期的夏、商、周、楚、越诸族群相继崛起和春秋战国到秦时和部分蛮、夷、戎、狄在大融合中形成华夏民族,最后通过西汉时期的“大统一”中形成汉族。
汉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也不是说完全要其他各民族都服从于汉族的所有文化,这种“大融合”,“大统一”更大程度上是“和而不同”,各民族是可以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色的。民族之间的融合,必须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符合实际的文化。是相互学习,优势互补的一种开放态度。这样才能把汉族的文化更好的发扬光大。
六、总结
从汉族的形成和发展,可以看出民族大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大和,多个民族简单的融为一个大民族,这就可能犯了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是一种“同中求异”“和而不同”的儒家思想,整个汉族到最终的“大统一”,这种思想是贯穿在其中的。还有就是在形成汉族的各个阶段,各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也并不是仅仅因为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就盲从。是因为,汉族文化真正的影响着其他民族,只有学习进步的思想文化才能使其他民族各方面得到发展。而汉族作为中国主体的民族,它也更加需要向各民族学习,学习各民族的长处,这样才能在这样的大融合中求同存异,这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景义,论华夏族汉族的形成和发展,绥化师专学报,1997.4.
[2] 荀子,儒效 [M].
[3] 徐杰舜,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理论,云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0.02.
[4] 徐杰舜,从多元走向一体是民族过程的规律 -- 以汉民族的民族过程为例,青海民族研究,2010.2.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恩施州传统习俗传承与发展现状与对策 | 从民族主义与建构主义谈民族的形成 |
甘肃卓尼县藏族村落汉族移民的生活状况调查 | 民族自身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
明清时期满族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 | 飞山公信仰的形成及其灵应故事构成与传播 |
云南少数民族畜牧养殖的发展历史及其价值功能 | “烟雾山”民间多神信仰聚集地的形成及其整合 |
福海县汉族与哈萨克族民族关系问题分析 | 维吾尔女性现代发展面临的困境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