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开始了真正意义的现代化,这个进程的最大国际背景包括冷战、国际大格局的演化、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日本政府在这种背景下较早地提出建立共同体的国际经济开发战略,反映了执政党的国际视野。在当今世界,每个国家均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大国提出国际经济开发战略并加以践行,才有助于展现国家风采,作出国际贡献。2013 年中国提出 “一路一带”的国际经济开发战略,虽较之日本晚了许多年,却不乏中国特色。
一、日本首倡 “太平洋经济合作”构想
二战后,在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开发的先行者往往率先倡议国际经济开发战略构想,并力图践行。倡言和实践、设计与结果之间,既有相互关联,也存在差别。在东亚,自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掀起经济开发高潮,60 年取得骄人成就的日本,成为战后东亚最早倡导国际经济开发战略的国家。
1961 年,应联合国亚洲远东经济委员会建立亚洲经济合作机构 ( OAEC) 之邀,池田勇人内阁的经济企划厅长官大来佐武郎组织专门班子开展研究,提出专门研究报告,主张开展太平洋经济合作,为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经济寻找持续发展的新天地。财界、学界闻风而动,官、财、学三位一体,开始了设计研究。1962 年,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提出建立 “太平洋自由贸易区” ( PAFTA) 的设想,引起热议。1963 年 5 月,财界脑库日本经济调查协会发表调研报告 《太平洋经济合作方向》,主张日本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4 国在商贸交易、资本流动、技术转让、信息共享、文化交流等多方向开展合作,组建太平洋经济合作圈。
①1964-1965 年,小岛清进一步研讨 PAFTA 构想,论证设立日美加澳新五国主导下的太平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966 年,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在东京举行首届政府成员会议,成立了总部设在马尼拉的亚洲开发银行。1967 年由日本工商会议所牵头,组成日美加澳新五国企业家的民间合作机构 “太平洋盆地经济理事会”( PBEC) .1968 年,成立 “太平洋贸易和发展会议”( PAFTAD) ,研讨贸易、投资问题和解决方案。
日本在 20 世纪 60 年代率先倡导东亚区域合作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首先是维持经济高速发展势头的需要。1958 年 7 月至 1961 年 12 月 “岩户景气”过后,日本遭遇经济萧条的冲击,贸易赤字剧增、外汇储备减缩、投资热情减退、物价上涨。在此情况下,池田勇人内阁推行政府智囊下村治的 “高速增长论”,制定了强调 GNP 发展速度的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陆续出台诸如《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等激活内需的长期开发规划,加快工业设备更新、推动农业和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调整列岛工业布局、开发后进地区。由于举措得当,萧条结束,1962 年 11 月至 1964 年 10 月进入 “奥林匹克景气”繁荣期。1965 年,新一轮萧条不期而至,造成证券恐慌、股票暴跌、大批企业倒闭等一系列问题。佐藤荣作内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产业重组,通过对重化工工业企业的合理大型化和生产集约化,形成强有力的企业集团,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随之,自1965 年10 月至1970年 7 月,出现在持续时间和经济开发规模方面均刷新记录的 “伊奘诺景气”.日本的工业生产增长了2 倍以上,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 12. 1% .1968 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为 1419 亿美元,超过联邦德国而跃升为名列前茅的世界经济大国,①对海外市场和资源的依赖度也大幅度增强。
其次是缘于经济自由化的驱动。内需牵引与外贸拉动,构成 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克服萧条并维持高速增长的两大支柱。为了进一步扩展国际贸易,自然需要继续推动起步于贸易自由化的经济自由化过程。由于美国施压和日本的自身需求,1959 年11 月至1960 年1 月,日本政府连续3 次缓和对输入商品的限制,贸易自由化率由 30%增至 40%.②1960 年 6 月,日本政府公布 《贸易与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计划在 3 年内继续增大输入自由化的比率,并逐步取消对外汇的严格限制。至 1963 年 9月,日本贸易的自由化率达到 90%以上,③基本上实现了预定目标。
贸易自由化改善了日本与西方伙伴国的经贸关系,1963 年 4 月,英法等国放弃对日动用关贸总协定第 35 条的差别措施,日本至此开始享有关协总协定成员国的全部正常待遇,优化了外贸环境。
1964 年 4 月,日本升格为适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 8 条规定的国家,加入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跻身发达国家俱乐部,资本自由化随之提上日程。1967 年 6 月,佐藤内阁通过 《资本交易自由化基本方针》,许诺分阶段实行资本自由化,密切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补足倡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底气。
进入 70 年代,日本的环太平洋合作构想日趋具体化,在强调与美加澳新等发达国家合作的同时,特别注重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关系。1974 年 1 月,田中角荣访问东盟五国,提出 “东南亚外交五原则”,即促进日本与东盟的睦邻关系、尊重东南亚各国自主性、加深相互理解、不威胁东南亚各国经济自立、尊重东盟自主推进地区合作。
④1977 年 8 月,福田赳夫访问东南亚,与东盟五国首脑共同签署了 《联合声明》,提出日本不做军事大国、与东盟建立 “心心相印”的互信关系、双方为平等伙伴的 “福田主义”.⑤“日本与东南亚论坛”、日本与东盟外长会议等交流平台随即建立起来。日本之所以能够在 70 年代不断密切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主要是由于 50 年代日本借助解决战争赔偿问题,乘机重返东南亚。至 60 年代,东南亚成为日本最大的原料产地和仅次于美国的海外市场。至 70 年代,东盟国家鉴于日本已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因越南战争的失败而影响减退,希望日本加大援助力度,以利区域力量的均衡。
进入 80 年代,日本的环太平洋合作构想进一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在持续强化与美加澳新五国和东盟国家关系的基础上,成为工业化先进国家的韩国以及迈出改革开放步伐的中国进入日式太平洋合作的视野。首相大平正芳对此的解释是: “正如美国对中南美各国、西德对欧洲共同体各国、欧洲共同体对非洲各国给予特别关照一样,我国对太平洋地区各国给予特别关照是理所当然的事。”
①1980 年 1 月,大平在访问澳大利亚期间,明确了 “环太平洋合作构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 1) “创造一种承认并尊重各国文化独立和政治自决的区域合作”; ( 2) 太平洋各国存在 “多种文化、历史背景,经济发展阶段各不相同”; ( 3) 从现实出发,“建立一种不涉及政治和军事而以经济、文化合作为中心的、松散的合作关系”.②随即,日本出面成立了半官方的机构 “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 PECC) .大平的 “环太平洋合作构想”尊重各国文化多样性和政治自决,以经济、文化合作为中心,形成松散的区域化合作形式,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受到相关国家的支持。
此后的历届日本内阁均遵循大平构想,以日美关系为基轴,发展与东盟、韩国和中国的关系。
1982 年 6 月,铃木善幸访美,发表题为 《太平洋时代的来临》 的演说,提出将太平洋建成 “和平的海洋”“自由的海洋”“多样的海洋”“互惠的海洋”“开放的海洋”等 “五原则”.铃木开列了贯彻“五原则”的一大堆条件,包括美国发挥作用、日美关系 “不可动摇”、美日加澳新五国加强合作、东盟各国团结、韩国稳步发展、中国推进稳健的对外路线、苏联愿为和平稳定作贡献、印支半岛和朝鲜半岛缓和对立等,③展示了通过全方位外交推进太平洋合作的积极姿态。
1985 年 1 月,中曾根康弘访问澳大利亚,在堪培拉发表 《新的展望---向亚太新时代迈进的日澳伙伴关系》的演说中,提出以东盟为主导、民间为主导、只搞经济文化技术合作、采用开放形式的环太平洋合作 “四原则”.因主张 “战后政治总决算”,提出成为 “政治大国”目标的中曾根受到国际舆论的抨击,于是在 “四原则”中降低姿态,突出了东盟国家的地位,淡化官方和意识形态色彩。在中曾根的构想中,环太平洋合作的对象国包括日美加澳新五国、东盟国家、韩国和中国。1986年,由于中曾根保证不再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继续着 “蜜月”期,中国受邀成为“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的正式成员国。
1987 年 11 月,竹下登组阁,继续推进环亚太合作战略。在此期间, “日元增值景气” 的势头有增无减。1985 年,美英德法日达成 《广场协议》,日元开始大幅度增值,两年内日元对美元的比价翻了一番有余。1987 年,日本国际贸易黑字近 1000 亿美元,居世界首位。对外资产总额约为 1328 亿美元,直接投资额由 1978-1984 年的 490. 2 亿美元,增加到 1986-1990 年的 2271. 5 亿美元,增加3. 6 倍,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黑字国、债权国。
④1988 年,日本的 GDP 总量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89 年,东京股票市场日经平均值一度达到 4 万日元,股价、地价、房价狂升。乘着经济看好的势头,竹下内阁加紧区域化的部署。
1988 年 1 月,通产省提出亚太自由贸易区构想,并首次将其列入议事日程。5 月,外务省提出报告,强调推进区域内经济结构调整,组建自由贸易体制,开展区域内或区域间的对话。6 月,竹下内阁将环太平洋合作的新机构定格为首脑会议。此外,竹下内阁还提出组建 “东亚经济圈”构想。其要点是: 以日本为主导国,按照垂直分工模式,形成日本位居前列,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四小龙”和东盟其他国家追随其后的 “东亚经济圈”.一时间,日本充当 “头雁”的 “雁行理论”在国际舆论界沸沸扬扬,但落实 “东亚经济圈”的难度太大,炒作之后归于沉寂。
1989 年 1 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倡议组建亚太地区合作组织,日本积极响应。11 月,在堪培拉召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首批会员国为美日加澳新以及韩国和部分东盟国家等 12 国。
1991 年 11 月,中国成为正式成员国。1993 年 6 月,改称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 APEC) .APEC 倡导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非关税壁垒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等目标,通过每年的部长级会议和 1993年增设的非正式首脑会议,发挥政府间的协商作用。APEC 运行模式松散,基本上实现了大平 “环太平洋合作构想”.总之,从 60 年代发声酝酿,到70 年代扩大在东南亚的影响,再到80 年代倡导建立“东亚经济圈”,参与建立 APEC,日本在推进环太平洋合作的进程中积极主动。而在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的中国只是一个参加者。【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日本明治时期“古典复兴”研究 | 日本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 |
义和团事件中日本出动军队的目的 | 二战后日本社会历史认知的严重偏差 |
从奈良与京都探讨日本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 | “南部宅地法”与美国内战后南部黑人土地问题 |
明治宪法下日本制度设计与权力运作中的矛盾特 | 日本菅原道真对儒家德治仁政思想的接受 |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政治发展危机 | 周一良日本史研究轨迹分析 |